河套地區最早開辦的商號之一強家油房,初建于清光緒年間,碾米、磨面、榨油、制粉(條),供應蒙漢人民。撰寫于民國年間的《臨河風物志》上說:“臨河縣城原名強家油房,十年前系一山村,住房僅強姓一家,素操油業,以是人呼之為強家油房。”臨河地產胡麻,胡麻籽是榨胡油的原料,應運而生的油房是當時臨河地方特色產業之一。
傳統生產胡油的方法是:先將胡麻籽磨成末,制作成厚大的圓餅,晾干后再用大石碾碾碎,放到鍋里蒸餾,擠壓,油液就一點一點地分離出來。胡油是臨河人民愛吃的食油之一,無論米面主食還是蔬菜副食,一經加以胡油,就都成為美味佳肴。榨過油的油渣也可作為食物的拌料,兒童最喜食用。
1923年,馮玉祥將軍任西北邊防督辦時,強家油房設有兵站,供應西進過路官兵的軍需。強家油房成為可與陜壩、蠻會相媲美的繁華小鎮,商店林立,經營百貨五金、糖業煙酒、副食糕點、中西藥品、書籍文具等。米面加工成為最當緊的大事,于是碾磨房成為當時鎮上的一道景觀。“民十四西北軍駐綏,蕭振瀛氏設治于臨河,辟劃城垣,修筑縣府、馬路,強令四董事(楊李傅汪)趕修城圍,入冬工竣。十五年春,正街商號建筑齊全,工程亦多巍峨,儼然一小市場。”
臨河設縣之初,碾磨房是縣城的一道風景。碾磨房計有四十余戶,加工面粉或米粒。拉碾子圍磨的牲畜通常要上埋眼,埋著眼轉圈有兩層用意,一是防止驢馬偷吃米面,二是干起活來老實馴順。主人則一面吆喝牲畜,一面不停地將碾散的谷物重新聚攏,或給磨的露眼添加原料,使其不致間斷。米面碾磨是個慢工,三五斗糧食往往要用去半天時間。牲口慢悠悠地走,主人則吹著口哨或哼著小曲兒,悠然自得地干手頭的活兒。俗話說:老驢上磨屎尿多。侍弄谷米的主人須不時停下手來,收拾驢馬拉下的屎尿。磨道要干干凈凈,不然會揚起粉塵,弄臟米面,或將拉碾磨的牲口滑倒。
碾磨房的生產方式多為單雙套,即單馬每日加工小麥120斤,產面104斤,產麩皮16斤。雙馬者加倍。如改加糜子,雙馬每日加工糜子900斤,產糜米630斤,產粗細糠270斤。單馬者則減半。碾糜房的經營性質一般分為三種:一是來料加工,即顧客以小麥向碾磨房兌換面粉,每百斤可換73斤,不再付加工費;二是自備料加工,即自購小麥加工面粉,可在市場自由出售;三是顧客向碾磨房預付款買米面或用料兌換,暫不一次取清,隨用隨取,但碾磨房必須具備顧客至上、信譽第一的先決條件,使顧客信得過,方能成交。
民國十四年,臨河設治局建立,在強家油房基礎上建立縣政府,后逐漸發展為河套重鎮,但天災人禍頻發。“民十六冬石匪鼠擾,后趙青山率眾劫攻,城幾失陷,商多停業。民十九年春永濟渠泛濫,城遭淹沒,縣府以西之商號咸倒閉,迄今蕭條異常。”城市建設發展緩慢,而發展門道卻五花八門,魚龍混雜。“城內住戶百數十家,院多無墻門,房屋零落,登城俯視,宛若棋子。東關較熱鬧,兩旁商號,布伏席片,高架鋪前,添加風光不少。街頭巷尾,堆置硬材枳芨,售者高聲叫賣。煙館多如糞蛆,三家一個紅燈籠(標志),五家一個清水凈煙小牌。
1937年綏包淪陷日寇之手以后,難民大批逃來河套,分散在陜壩、臨河等地;失掉防地的將軍們也帶殘兵敗將退到臨河等地。臨河人口驟增,油房與碾磨房加工明顯趕不上軍需民食的供應。傅作義將軍知情后,火速命綏遠省銀行陜壩分行臨河支行發放加工貸款,凡愿新開張的碾磨房或原有的碾磨房有擴大業務條件的都可貸款。又發動農村大戶的碾磨房分擔加工任務,這樣才解決了軍需民食的供應,軍民皆大歡喜。
如今的臨河已經成為巴彥淖爾市府所在地,是鑲嵌在河套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城市坐落在河套平原的西南部,南臨黃河,北倚陰山,京蘭鐵道大動脈東西橫貫。它既是東西南北通行的要沖,又是西北地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一大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