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一五”普法開始到2020年“七五”普法收官,巴彥淖爾歷經了從盟到市的變革,然而普法工作從未間斷。
從“一五”到“七五”,35年持續不斷普法,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與法律素質有了大幅度提高,全社會法治觀念進一步增強,社會法治化水平明顯提高。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法治宣傳覆蓋面不斷擴大——
各旗縣區及相關部門針對不同時期的普法重點,積極組織開展各類法治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在宣傳內容上,緊緊圍繞每個五年的普法主題與重點,突出憲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學習宣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促進經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社會管理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并針對不同的普法對象與領域有側重地設置不同的普法內容。
在宣傳方法上,堅持經常性宣傳與集中性宣傳相結合,根本法、部門法與專業法宣傳相結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宣傳相結合,法治宣傳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制定宣傳活動計劃和具體方案,并成立多個宣講團在全市各地進行巡回宣講,提高法治宣傳教育的覆蓋面。
突出重點,分類指導,重點對象的法治宣傳教育取得明顯成效——
聚焦“關鍵少數”,不斷強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四五”普法以來,市委辦、政府辦轉發了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司法局制訂的《關于加強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工作的實施意見》,逐步建立健全完善了黨委(組)中心組學法、法律知識培訓考核和領導干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憲法宣誓等相關制度。依托市委黨校、行政學院建立了“巴彥淖爾市干部法治教育培訓基地”,把憲法法律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教學內容,采取黨校培訓、專題講座、以會代訓、網絡在線學法等多種形式拓寬法治宣傳教育的渠道。
抓住“關鍵時期”,強力推進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將法治宣傳教育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學活動各環節,在計劃、教材、課時、師資“四落實”上下功夫,提高了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的針對性。全市各學校都聘請了兼職法治副校長和法治輔導員,每學年在學校舉辦法治講座2次以上,學生受教育面達100%。同時加快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設,廣泛開展模擬法庭、警示教育等符合青少年特點的法治教育實踐活動,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突出“基層重點”,扎實推進基層、行業、地方依法治理 。按照普治并舉、以普促治、重在治理的工作思路,緊緊抓住基層、行業、地方依法治理,以突出依法建章立制、規范管理為主線,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為重點,以抓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的專項治理為突破口,整體推進依法治市進程。
拓寬渠道,創新形式,法治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
各旗縣區及相關部門不斷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形式,使得宣傳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明顯增強。首先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傳媒,重點扶持一批法治宣傳教育精品節目和品牌欄目,加強對新聞媒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引導和規范。其次是繼續發揮墻報、簡報等傳統宣傳形式的作用,同時積極拓展法治宣傳公益廣告、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微信微博、遠程教育等新的法治宣傳手段和渠道,把法律送進千家萬戶。
此外,各地各部門在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過程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形式,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法治宣傳活動的熱情,有力推動了法治文化建設進程。注重加強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建設,建成了一批規范化法治文化廣場、法治閱覽站、法治文化長廊(街)、普法大講堂,招募了一批普法志愿者。
普治并舉,學用結合,法治創建工作扎實推進——
各旗縣區及相關部門以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為目標,堅持法治宣傳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堅持學法和用法相統一,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整體推進的良好態勢。
一是“法治旗縣區”創建活動不斷深化。2018年,五原縣被全國普法辦評為第四批全國法治縣(市、區)創建活動先進單位。二是“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區)”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助推法治鄉村建設。截至目前,我市有4個嘎查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8個嘎查村被命名為自治區級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區),50個嘎查村被命名為市級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社區)。五原縣“微治理 ”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升級版入選自治區普法依法治理十大創新案例。
(作者單位:巴彥淖爾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