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天主教傳入河套以來,在河套地區建立許多教堂,同時建立不少教會學校。教會以土地束縛教民,教民子女也只能在教會學校就讀。河套教育陣地基本為教會所壟斷。為培養忠實信徒,教會學校除教授基本課程外,還大量灌輸天主教教義,舉行各種宗教儀式。當時,臨河沒有一所公立學校,只有兩處私塾和一所半私塾性質的學校,因此許多未入教的人家也只能把孩子送到教會學校讀書。廣大群眾盼有自己的學校,政府當局和地方紳士也有辦公學的意愿。根據以上情況,中共臨河支部認為,從爭奪教育權入手,對打開工作局面最為有利。劉進仁以曾任國民黨綏遠省黨部執行委員的身份被縣政府委任為臨河教育督導員,李春秀從三區代表調任教育局視學。他們督促教育局向縣政府呈報關于收回天主教堂的教育權和自辦公立學校的報告,并以教育局的名義籌措建筑材料,動手興建校舍,同時在蠻會、烏蘭淖、陜壩等地募捐建校資金。廣大群眾紛紛響應,先后捐款兩千多銀元。1927年10月,臨河縣第一所公立學校臨河一校正式建成開學,劉進仁任校長。從此,臨河一校成為黨組織的重要活動陣地。
之后,臨河支部黨員又爭得縣教育局同意,由李春秀、王汝賢在烏蘭淖、蠻會控制區建立起公立學校。公立學校建成后,許多孩子退出教會學校,甚至有些天主教會會長的子女也退出教會學校,到公立學校上學。為擴大臨河中心學校的辦學規模,李春秀還到陜壩、蠻會等地動員天主教會學校的學生到臨河一校上學。
中共臨河支部領導群眾,爭取和利用上層官吏,經過9個多月的艱苦努力,先后辦起臨河一校、烏蘭淖學校和蠻會學校三所公立學校,1928年秋在校學生達300多人,從而結束了天主教會獨霸河套教育陣地的局面。這是臨河地下黨組織建立后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
(中共巴彥淖爾市委員會黨史資料征集研究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