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主教會爭奪教育陣地的斗爭取得勝利后,黨的影響在群眾中不斷擴大,引起了反動地主、官僚們的恐懼和不滿。1928年,縣政府借教育局長王丕卿請假回山西老家探親之機,以解決經費問題為由,把大地主楊米倉的四兒子楊四杭蓋委任為教育局長。楊四杭蓋不識字,上任時帶著他的弟弟七杭蓋做助手。一上任,他就撤銷了李春秀的視學職務,同時準備在寒假時解除劉進仁的校長職務。如果這一圖謀得逞,黨的重要活動陣地就會丟失。
緊要關頭,黨支部召開會議研究對策,認為必須在他們的圖謀尚未得逞前發動學潮,把沒文化的四杭蓋和流氓成性的七杭蓋趕下臺。會議決定由傾向革命的進步教員劉向月、高立亭出面組織發動學潮,并讓劉進仁到蠻會催要學捐,以避嫌疑。在劉進仁離開臨河第三天的學校晨會上,高立亭登臺講話,揭露了這場陰謀及四杭蓋和七杭蓋的種種劣跡。廣大師生義憤填膺,整隊上街游行,到縣政府請愿。在學生運動的壓力下,縣政府被迫撤銷了四杭蓋的教育局長職務。
1929年初,劉進仁因鬧學潮被國民黨綏遠黨部通緝,離開臨河一校,由高立亭接任校長。1930年10月,劉進仁在教育局長王丕卿的幫助下,才返回臨河一校任教。
1931年冬,大地主李干臣當了臨河縣教育局長。李干臣一上任就將一校校長高立亭革職,換上親信王之惠。但王之惠不務正業,有賭博嫖娼行為,嚴重破壞了學校的聲譽。黨組織決定借此機會組織發動第二次學潮,趕走王之惠,打擊李干臣。可巧一天上午,駐軍王英部的一個排長到學校向王之惠要賭債。早已義憤填膺的師生一擁而上,用繩子把王之惠捆起來,戴上紙帽子游街示眾。隨后,師生們到縣政府請愿。由于王之惠劣跡昭彰,縣政府被迫將其撤職。
李干臣不肯善罷甘休,又派另一親信李福義任一校校長。李福義認為前任校長王之惠被趕下臺是軟弱的緣故,所以上任時帶著兩個警察。當天就貼出布告,以組織罷課為名開除張開云等4名學生。學生們不但沒有被嚇住,反而更加憤怒,沖進李福義的辦公室質問為何開除學生。李福義瞠目結舌,回答不上,被學生們痛打一頓后逃進縣府。學生們追至縣府,受到縣府官吏的指責。縣府以談判為名誘騙并扣押了學生代表。黨支部組織學生罷課,上街游行,同時派代表到綏遠省政府請愿。當局被迫釋放了學生代表,撤銷了開除學生的決定。
(中共巴彥淖爾市委員會黨史資料征集研究辦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