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淖爾作為河套文化的核心區域,近年來在文博事業方面取得長足發展。全市建成及正在建設的博物館有20余座,博物館門類齊全,各具特色,已初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館網絡體系。其中包含本地區唯一的國家二級大型綜合博物館——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公眾教育的不斷進步,大眾在文化消費方面的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僅靠文物陳列和社教活動已經不能滿足大眾需求,文創產品研究與開發迫在眉睫。特別是隨著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文創作為博物館一項重要的基礎服務性功能、旅游功能也日益凸顯。
博物館文創產品要以社會需求為前提,以河套文化為基礎,并結合藏品文化屬性進行研發。比如陰山巖畫題材里的人面像,圖形元素的提取必須具備典型性,才有可能讓博物館的參觀者變成消費者。元素的提取需要具備對巖畫知識的全面掌握,結合文物自身特色進行深入剖析和設計。
任何一種產品的開發都要經過大量的市場調查,博物館文創產品也不例外。博物館與合作企業可以對調查結果進行深入分析,作為文創產品設計和開發的重要依據。首先要對博物館參觀的主要人群進行界定,以此確定文創產品的主體設計方向,符合主要人群的實際需要,才能發揮文創產品的最大功用。其次就是要將文創產品的開發思路拓展開來,不僅要保證美觀性,還要兼顧功能性,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盡量將其設計得簡單而又不失內涵,方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第三就是要體現博物館的主題內涵和地方主要特色、民族特色,將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有機結合,開發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創產品。
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可持續更新,必須有專業、穩定的設計團隊。設計團隊人員需要對河套文化和藏品有深入了解,具備一定的審美素養,結合河套歷史和現代技術,才有可能設計出符合當代人審美同時又蘊含豐富歷史文化的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的研究開發,應該重視觀賞性和實用性的有機結合。文創產品的實用性是購買者的必要選項,也是設計師重點考量范疇。如果一件文創產品華而不實,不具備太大的使用價值,消費者選擇起來就會更加慎重。目前市場上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包括筆記本、膠帶、口紅、雨傘等日常生活用品,這類產品實用性強、消耗量大,消費需求旺盛。而功能相對單一的裝飾品,在銷量上就要落后不少。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規模的擴大,文創產品其深度融合性特征逐步顯現,與傳統產業逐漸形成“越界、滲透、提升、融合”的多樣路徑。以河套地區博物館為例,文創產品的研發要充分利用巴彥淖爾的農畜產品產地優勢,更要與地域品牌進行深入有機結合。可以根據“天賦河套”品牌中幾大產業產品特色,設計與“天賦河套”品牌理念相統一的農牧業文創產品,最終形成新的文創IP品牌。
河套地區博物館文創產品的核心是河套文化。文創產品需要改良產品的外觀、實用性和科技性,給產品賦予新的生命,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與科技融合才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傳統文化,了解文化的基因,利用文創講好文化故事,實現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博物館文創微博、微信、抖音號內容在迎合大眾審美趣味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對文物的敬畏之心。
河套文化中的博物館文創產品研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充分深入挖掘河套文化精髓,創建更為完備的文創產品研發體系,才能更好地促進河套文化發展和文化產業繁榮。 (作者單位為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