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套地區提起大發公,人們首先會想到大發公面粉,這是杭錦后旗面粉產品中的一個亮麗品牌。而早在清光緒年間,大發公則是山西商人設立的一個商號名稱,因商號影響較大,名字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杭錦后旗較為有名的一個古地名。
一
大發公位于團結鎮民先村,距陜壩30多公里。早期,這里因大發公商號的設立,商貿交易較為活躍,一度成為河套與蒙古物流交易、商賈云集的一處驛站。
大發公地處陰山腳下的平原地帶,清朝時期便有走西口的移民在此落腳,居住生存。據考證,大發公商號由山西商人經營,以收購蒙古人的牲畜、毛皮為主。河套一帶地廣人稀、交通不便、苛捐雜稅少,給大發公商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大發公北通烏加河岸的善達古廟,這里住有喇嘛30多人,為蒙古族聚居之處。大發公周邊是漢人散居之處,也有不少游牧的蒙古人。大發公的商貿物流與蠻會、陜壩園子渠水旱碼頭相通互市。每逢節日,特別在糧食豐收、皮毛收購之際,大發公生意興隆,又吸引了一些商號遷移至此。據資料記載,大發公后又發展起公義恒、巨和齊、慶豐泉、天義堂、福義西、德元堂等六家商號,因而吸引外地遷移人口增多,人口達200多人,形成了一個較為繁榮的村落。做生意的商人根據民生所需,商品逐日增多。大發公兼營油、酒釀造作坊,天義堂經營茶、布、煙、糖等日用品,慶豐泉、福義西經營農具雜貨等。每逢春季,商號對顧客賒銷,春季付貨,秋冬加利收款,也可以物易物,個個生意興隆。民國十五年國民軍北伐,由于土匪流竄到大發公,到處搶劫財物,民眾受到沖擊,一些商號隨之倒閉,村莊呈現一派冷落景象。
二
大發公是杭錦后旗境內最早建立教堂的地方。1894年,比利時傳教士建立了大發公教堂。其時雇用能工巧匠建設教堂一幢、住房五間、男女書房各一間、庫房兩間。教堂造型宏偉別致,矗立于大發公城中央,可謂后套罕見的建筑物。后又建起玉隆永教堂。為了加強教會活動,教堂購買了大發公鄭萬年的耕地一百二十頃,雇用教徒耕種。據《杭錦后旗志》記載: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玉隆永一帶因外國傳教士強占了楊寡婦的土地,激起了民憤,蒙漢兩族群眾奮起燒毀了玉隆永、大發公教堂。當年比利時神甫陶德謨又主持重建大發公教堂,共建有經堂八間、住舍七間、磨房一間、貨房兩間,經營著大量土地,先后有11名神甫任本堂職。大發公教堂主要利用土地廣招信徒,他們宣揚:“凡是信奉天主教者均能種堂地、住堂房,向教堂借吃口糧。”許多貧苦農民為了得到土地、房屋、口糧,紛紛加入天主教。1928年,綏東、綏中、后山等地遭災,不少難民向陜壩、蠻會、大發公涌來,大發公天主教堂教徒最多時曾達一千人左右。
民國四年(1915年),大發公教堂建起都會學校一所,名曰公學院,當時招收學生三四十人。學校除開設語文、算術、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外,還開設“問答書房”,作為兒童天主教教義的“啟蒙”教育。其與蠻會天主堂學校成為杭錦后旗最早的兩所學校。
三
大發公及其所在的團結鎮地處黃濟渠下游,引黃河水灌溉便利。這里土地肥沃、草木遍地、蘆葦成林,是宜于開墾種植的一塊寶地。隨著移民人口的增多,大發公周邊的一些荒地被陸續開墾耕種,農業日漸興起,逐漸形成了村莊林立、良田千頃的景象。多年來,這里以種植小麥、向日葵、玉米、瓜菜等農作物為主,養殖業主要以羊、牛、馬、驢等為主。由于農牧業生產條件優越,這里的農畜產品品質好,每年都有大量農畜產品銷售到外地,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大發公這片土地出產的優質農產品,為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一些加工小作坊、小加工廠應運而生,其中較為有名的是大發公面粉公司。大發公面粉廠建于1991年,建廠之初主要為當地老百姓加工面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發公面粉廠從一個小加工廠逐漸發展成一家面粉加工龍頭企業。公司生產的產品主要有以雪花粉為主導的大發公牌系列面粉。2006年,大發公牌雪花粉、瑞雪粉、特制雪粉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大發公牌系列面粉具有粉質細膩、色澤乳白、麥香濃郁、口感筋道的特點,用其所制的饅頭、餃子、面條等面食具有色澤純正、味色俱佳、筋道爽滑之優點,保持了高筋度的河套小麥固有的天然清香和自然營養。近年來,大發公面粉有限公司更加注重小麥的綠色生產,每年簽訂富硒小麥種植5萬多畝,并從基地入手,完善“公司+基地+協會+農戶”合作機制,在小麥種植上全面推廣控肥增效、控藥減害等綠色生產技術,實現統一管理、統一富硒、統種統收、統防統治,讓大發公面粉品牌更加響亮,也讓大發公的名聲遠揚。
大發公一路走來,經歷了商號興盛、教會傳教、農業興起、產業發展等,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現今的大發公街道整潔、商鋪林業、房屋密集、百姓安居樂業,儼然成為一個古老而又繁華的小集鎮。期待大發公在現代產業發展中煥發出更加亮麗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