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馬鬃山位于小佘太境內東北方向的山脈中,與包頭相鄰,山勢高昂,望若馬首,上有石砌長城,似馬鬃。
小佘太境內的趙秦長城東接包頭固陽,西接烏拉特中旗德嶺山,長6000余米。高5~6米,底寬4~5米,頂寬2.5~3米,用打制的黑色、紅色石塊壘砌而成。每隔500米左右,設一座瞭望臺,臺下設有兵營。在馬鬃山最高峰的拜星圖山峰頂部,有一大型烽火臺。
站在馬鬃山頂峰,極目四望,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嶺之間的長城若隱若現。現者歷歷在目,叫人嘆為觀止;隱者神秘莫測,叫人浮想聯翩。長城猶如一條巨龍盤旋在萬山叢中,當地人說:那是條真龍,自起自落。古人有《佘太龍見記》記載了這個傳說。記曰:
大佘太北倚陰山,山綿延數百里,古稱天塹,所以界中外防胡馬也。其山皆軒豁呈露,并無幽壑深淵,可以窟穴神物也。山勢環抱處,蒙漢人聚族而居,以耕以畎以樵以牧,皆以為常。距佘西十里刀浪胡同地方,于民國十九年六月十七日,村有蒙婦汲于井。是時也,天地倏晦,云氣迷蒙,四布村人突見空際有物,長數丈,蜿蜒盤曲如星馳虹流,向村際下垂。村之人弱者屏足避,強者瞠目視。驚聞毒霧星雨中,村婦嗚呼,聲尋寂然。既天稍霽,略可辨色,循聲跡之去里許,硫硝氣刺鼻欲嘔,知有異逼視之,見蒙婦臥井畔。井上翹巨首,如五斗栳栳,怒睛大于盌,焰焰如電。角嶄嶄,齒鑿鑿,揚耆噴沫;鱗甲作淡金色,曄曄有光;頷以下陷于井,莫測其狀。父老走相告曰:此龍也。
相傳有人親見那巨龍落于馬鬃山間,蜷伏不動,經年未出;只在風雨交加雷鳴電閃時才游于天際,一展雄姿。居住在山中的人們常常懷著敬畏之心遙望巨龍橫臥的山嶺。此處的長城,國家曾投資數十萬修復,將馬鬃山附近約十里長的一段修復如初,成為巴彥淖爾境內目前最完好的長城,也是中外游人觀光的勝地。
二
明代后期,走西口來后套的人越來越多,后套地區的農田水利開發漸成規模。人們披荊斬棘,開荒挖渠,過去的紅柳枳芨灘變成大片良田。有一天,開荒的農人遇到一棵胡楊樹,想把樹連根拔掉。但胡楊的樹根扎得很深,至少得深挖三尺才能把樹拔掉。
就在農人揮汗如雨掘地到三尺深淺時,卻見一只斗大的蟾從樹底下跳出。那巨蟾通體金碧,雙目迸放金光,發出洪鐘般的鼓噪之聲,而后一躍跳到蘆葦叢中。片刻之后,那樹底下便噴出了清亮清亮的泉水。泉水汩汩流淌,取之不盡。
原來,蟾在樹下的泉水里已經生活了五百年,因為這棵胡楊的樹齡剛好五百年。五百年的蟾已經修煉成精,正欲返陽,不料就在此時被人挖了出來。
農人用此泉水溉田,連年獲得豐收。方周二圍的人聽到這個消息,紛紛聚集在此地從事墾殖,定居在這里的人口越來越多,這地方也因此出了名。而蟾精的子孫自此開始大量繁衍,大大小小的蟾遍及后套地區,每到夏秋之際的夜晚,農田里蛙聲鼓噪,徹夜不停。后人從這個故事出發,取“金蟾出世,碧水不竭”之意,遂將此地命為“蟾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