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遠在侏羅紀末期的燕山運動中,蒙古地塊向華北方向擠壓,遇到堅固的鄂爾多斯古陸的阻擋后抬升,形成了陰山山脈。新第三紀喜馬拉雅運動時期,鄂爾多斯古陸和陰山、賀蘭山之間的溝谷不斷加深,斷陷出三大盆地,積水形成內陸湖泊,開始了數億年的湖相沉積。年輕的黃河還是一條內陸河,它沖破青銅峽的阻隔,沿著賀蘭山和鄂爾多斯高原之間的狹長地帶一路北上,直抵陰山腳下,將三大湖泊連接起來。后來,隨著湖泊東部河口、壺口的決口,湖水轉而向南傾瀉而下,湖水退去,裸露出現在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河套平原;黃河主流河道也逐漸清晰,形成了一個“幾”字型的大彎曲,和它的外側支流共同構成了黃河幾字彎。
今天來講,黃河干流自寧夏青銅峽市的峽口流入,到陜西省府谷縣的皇甫川口流出,全長1212.5公里,形成的這個大彎曲,便是黃河幾字彎地區,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地跨今陜西、山西、內蒙古和寧夏四省區。
有史以來,以農耕文明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和以游牧文明為代表的草原文化在黃河兩岸碰撞交融。從北方民族與中原王朝的南北爭鋒到民族大融合,從族群遷徙、集權擴張到“絲綢之路”“草原絲路”等東西文化交流大通道貫通,逐漸形成了含移民、農耕、邊塞、民族、宗教等眾多文化元素在內的區別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黃河幾字彎文化。
黃河幾字彎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富集。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有賀蘭山巖畫、陰山巖畫、大窯文化、薩拉烏蘇文化、水洞溝文化,以及朱開溝、阿善、白泥窯子遺址和“岱海遺址群”等。長城有戰國時期趙長城、秦長城、漢長城、北魏長城和明長城等。重要的郡城有秦始皇置云中、九原、上郡(轄榆林縣)、北地(轄今烏海市一部分)數郡,漢武帝置朔方、五原、云中、定襄等郡,西夏建統萬城(榆林市)、西夏王陵(銀川市),唐朝建三受降城等。重要道路有秦直道和通往漠北的朔方雞鹿塞道、五原高闕塞道、云中定襄塞道,以及唐朝開通的橫穿鄂爾多斯經夏州的“草原絲路”。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奠定了黃河幾字彎文化的考古學和歷史學基礎。
黃河幾字彎地區歷史上各民族間碰撞交融頻繁。曾游聚于黃河幾字彎地區的北方民族有鬼方、獫狁、戎、狄、匈奴、鮮卑、羌、氐、烏桓、柔然、敕勒、突厥、回紇、吐蕃、黨項、契丹、西夏、蒙古等。胡服騎射、昭君出塞、蒙恬戍邊、北魏六鎮起義、蒙古滅西夏、李自成起義、烏拉特西遷以及近代的地商水利、移民屯墾等著名歷史事件均與黃河幾字彎有關。長期以來,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交融賦予黃河幾字彎文化鮮明的人文特色。
黃河幾字彎地區非遺傳承項目眾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呼和浩特市的爬山調、腦閣、查瑪、二人臺、剪紙、中路梆子,包頭市的蒙古語誦經,鄂爾多斯市的短調民歌、古如歌、漫瀚調、蒙古族博克、剪紙、祭敖包、察干蘇力德祭祀、成吉思汗祭典、鄂爾多斯婚禮,烏蘭察布市的東路二人臺,巴彥淖爾市的爬山調、烏拉特民歌、蒙古族駝球,阿拉善的查瑪、沙力搏爾摔跤、蒙古族象棋、地毯制作技藝、烤全羊、蒙古族祭駝,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山花兒、回族民間器樂、寧夏小曲、泥塑、灘羊皮鞣制工藝、硯臺制作技藝、回族醫藥(三項)、回族服飾、回族傳統婚俗,榆林市的陜北民諺、陜北民歌、秧歌、嗩吶藝術、二人臺、榆林小曲、綏德石雕等。如此豐富的“活”文化的顯現,蘊含了該地區民眾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
黃河幾字彎地區以行政區劃為界限的區域文化發展活躍。當代地方文化的研究往往以行政區劃為界限,與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所代表的范圍不一致。如巴彥淖爾河套灌區倡導水利農耕文化;地處高原地帶的鄂爾多斯倡導薩拉烏蘇文化和鄂爾多斯學;包頭和呼和浩特倡導敕勒川文化和昭君文化;寧夏回族自治區倡導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賀蘭山文化和水洞溝文化;榆林市則倡導“九邊重鎮”的邊塞文化和革命老區文化。這種區域性文化分布現象表現出黃河幾字彎文化新的時代風貌。
對黃河幾字彎地區的文化構成進行分層研究,史前和各個歷史時期遺留的文化遺產賦予了黃河幾字彎文化深厚的底蘊,黃河文化、農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碰撞交融塑造了黃河幾字彎文化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強烈的文化包容性,形成了恐龍時代、智人起源、古代巖刻、民族更迭、“草原絲路”、商旅宗教、長城邊塞、戰爭移民、水利農墾、蒙元文化、回鄉文化和革命文化等多元交融的文化層。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為黃河幾字彎地區城市發展牽起“黃河流域線”,搭起“黃河文化橋”。講話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自古以來,中原和邊疆人民就是你來我往、頻繁互動。特別是自秦代以來,既有漢民屯邊,又有邊民內遷,經歷幾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開拓著腳下的土地。
黃河幾字彎地區正是歷史上中原民族和邊疆民族頻繁互動的重要地區,一部黃河幾字彎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北方地區民族交融史。我們應在黃河文化視域下,放眼黃河全流域,立足黃河幾字彎,挖掘研究黃河幾字彎文化的歷史、內涵和核心精神,建立黃河幾字彎文化的區域認同,探索黃河幾字彎文化協同發展新路徑,創新區域文化協同發展機制,為黃河幾字彎地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找到新的增長極。
要注重區域內自然地理和文化元素的整合融合,以“黃河最北端”或“上中游分界線”重要地理節點為輻射點,統籌規劃集挖掘保護和傳承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以陰山為依托,融合陰山巖畫、趙秦漢長城資源,規劃建設中國北方巖刻及長城邊塞綜合性考古遺址公園。以河套平原和草原為依托,挖掘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碰撞融合的歷史人文資源,統籌建設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農耕文化博覽園、黃河田園邊塞詩詞文化園、黃河風情特色小鎮等項目,凝聚多元一體、同根共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探索草原文化對黃河文化的重要支撐作用,以甘其毛都內陸口岸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依托,創建國際文化友誼廊道,促進國際之間文化交流互鑒、團結發展。
要整合黃河幾字彎地區相關高校,考古、博物、社科部門,各地方文化協會、學會、研究會,以及其他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成立黃河幾字彎文化研究聯合會等組織機構,開展黃河幾字彎文化資源挖掘和研究,建立黃河幾字彎區域文化序列框架,研究它們之間的關聯性,整體闡釋黃河幾字彎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多元一體的民族交融,逐步形成黃河幾字彎文化的整體概念、底蘊內涵和時代價值,建立黃河幾字彎文化的區域認同。注重黃河幾字彎文化軟實力的基礎建設,積極動員全國和黃河幾字彎地區的廣大文藝工作者開展文學、藝術、影視劇的創作,講好幾字彎的“黃河故事”,讓黃河幾字彎文化“走出去”。
要加強對黃河全流域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統籌規劃和協調行動,以世界級、“最”字號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為引領,推動形成黃河生態和文化雙保護體系。黃河幾字彎地區要加強長城遺產的大保護,建設以幾字彎北緣陰山山脈為主線的趙秦漢長城保護帶,和以幾字彎南緣黃埔川至橫城堡為主線的明長城營堡保護帶。寧夏引黃古灌溉區和內蒙古河套灌區作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要在遺產的文化形態得到切實保護的前提下,繼續發揮好水利效益,做到“好的利用就是最好的保護”。要以陰山、賀蘭山巖畫集中區為中心,建設中國北方巖畫考古遺址公園和世界巖刻博物館,推進陰山巖畫、賀蘭山巖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要深化寧夏的西夏陵和榆林的石峁遺址的考古學、歷史學發掘研究和合理保護,推進西夏陵和石峁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要走好文旅融合特色化差異化發展之路。在傳承保護和展示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塑造文化景觀、推介自然景觀和文旅節慶活動以及打造精品文旅線路上,要盤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在相應地域體現河套灌區水利文化、敕勒川文化、昭君文化、薩拉烏蘇文化、鄂爾多斯學、賀蘭山文化、陰山文化、烏拉特文化、西夏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地方文化的內涵和特色,打造“色彩變幻的黃河幾字彎畫卷”。
(作者單位為內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