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縣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正好處于黃河“幾”字彎頂端。這個看似不起眼兒的邊陲小鎮,卻是全國最大的向日葵種植縣,年產瓜子超過5億斤,中國人茶余飯后嗑過的瓜子中,每7粒就有1粒來自這里。
40年種出120萬畝向日葵
1972年,市農研所在五原縣的鹽堿地上種下了47畝向日葵,正式拉開了當地葵花種植的大幕。剛開始,種植的向日葵畝產不過180斤,幾乎沒有經濟效益。后續經過多年的改良與發展,向日葵才得以在我市普及,并逐步成為河套地區主要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目前,僅五原縣的種植面積就達到120萬畝,年產量超過5億斤。
“五原縣光照足溫差大,葵花子皮薄仁厚,吃起來特別香。”當選五原縣銀定圖鎮宏勝村黨支部書記不久的張靖介紹道,今年宏勝村村民剛剛收獲的向日葵單盤重量在四五兩左右,畝產超過550斤。
張靖是土生土長的五原人,大學畢業以后,他在西安做了兩年設計,后返鄉與朋友一起成立了商貿公司,主要業務就是經銷瓜子,年銷量超過1300萬斤,并一度把五原瓜子賣到了中亞和歐洲。前不久,張靖被村民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這讓他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五原瓜子開啟電商時代
今年瓜子的市場行情不錯,每斤瓜子能賣到4塊多錢,比去年貴了1塊錢。按照眼下的市場價格,五原縣葵農的單畝收入能達到2200元,拋去成本可以凈賺1600元。
據張靖介紹,五原瓜子的內銷渠道主要是安徽、河北、河南等地的炒貨廠,每年的銷售額基本上是固定的,出口是五原瓜子近幾年銷售額增長的主要渠道。
這也是張靖決心做電商的原因,電商的信息更透明、市場波動小,而且銷量非常可觀,無疑是五原瓜子值得探索的新銷路。
今年國慶期間,張靖籌備已久的運營團隊入駐五原電商產業園,主營當地原味葵花子、南瓜子。“政府對電商的扶持力度也很大,電商產業園的倉庫都是免費提供的。”張靖說。
孫衛國是最早嘗試開網店銷售五原瓜子的商家之一,去年初開始發力運營,銷量很快取得突破。“之前我主要做線下經銷,一車發貨十幾噸,剛開始瞧不上電商的單量,也擔心年紀大了,搞不懂電商的玩法,沒想到這么容易就上手了。”孫衛國說。
在孫衛國看來,電商最大的好處還是縮減了瓜子流通的中間環節,同時也為五原瓜子帶來了彎道超車的機會。
每年10月份,五原縣鴻鼎農貿市場就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全國各地的瓜子經銷商蜂擁而至,來到五原縣采購各類瓜子。
“經銷商從農戶手中采購瓜子,然后運輸至安徽、河北等地的炒貨廠進行代加工,加工好的成品再經過一級、二級經銷才能進入商超。”孫衛國表示,經過層層中間環節,瓜子的銷售價格就被抬高了,結果是種植戶低價出、消費者高價買。
孫衛國認為,現在通過電商可以把瓜子直接賣給消費者,而且相比安徽等地,五原擁有天然的原產地優勢,無論是原料、人工成本,還是生產、加工成本都更低,完全有機會改變現有的產業位置,成為瓜子產業的新高地。
從代加工到品牌化之路
孫衛國們的暢想并非沒有機會。早在2003年,五原縣就已經著手引進國內外葵花子加工龍頭企業,推動當地瓜子產業轉型升級。當年10月,安徽“真心”瓜子就在五原縣落地了第一條生產線。由此,五原瓜子從種植時代開始邁向代工時代,經過近20年的發展,當地已經形成了大大小小數十家工廠集群,并具備了集種植、分揀、加工和研發于一體的成熟產業鏈。尤其是在種子研發領域,五原縣前幾年成立的“向日葵研究院”碩果頗豐,不僅打破了進口種子的壟斷,還將每袋種子的成本降低了1000元左右,大幅提升了當地瓜子的市場競爭力。
今年40歲的郝恒是當地一家工廠的負責人,多年來一直從事代加工生意,主要為各地品牌商生產焦糖、五香、榴蓮等不同口味的瓜子。其工廠單日產量超過20噸,是當地最大的幾家代工廠之一。
“20年來,五原瓜子的代工模式已經形成了規模化,但代加工的利潤薄。”在郝恒看來,五原瓜子下一個發展趨勢,無疑是堅定地探索品牌化道路。過去一年,郝恒把精力主要放在了網上店鋪的運維上,并注冊了“郝恒”牌瓜子商標。
據郝恒介紹,因為是產銷一體化經營,自己生產的瓜子品質有保障,很快打開了銷路,消費者的復購率非常高。“目前,線上的銷售額已經反超線下代工,占比超過60%。”郝恒說。
在五原縣,探索品牌化道路最為成功的還是“三胖蛋”瓜子。“三胖蛋”自成立以來采取了差異化競爭的方式,主打高端品牌,短短幾年便從徽派品牌中突出重圍,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
據“三胖蛋”的電商負責人介紹,“三胖蛋”作為一家傳統企業,此前的主要銷售渠道還是線下,但近年來線上的比例不斷提升,占比已經接近40%。“‘三胖蛋’接下來也希望更多地在新平臺發力,進一步打響知名度。”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