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塵垢、掛燈籠,貼春聯、放爆竹,備年貨、吃年飯,守歲、拜年,馥郁芳香的年味在豐富多彩的年俗里流淌。一個個年俗寄寓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滋養著人們的心靈。
新春開啟,跟著古老的年俗走進火熱的生活——
古往今來話“過年”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它象征著團圓、安康、順遂、興旺等,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所以,年是中華文化的濃縮。
人們常把春節稱作“過年”,這在我國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原始社會時,就有對“年”的不同叫法。據古書記載,唐虞時叫“載”,是萬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歲”,表示新年一至,春天就來了。商代叫“祀”,表示四時已盡,該編入史冊的時候了。直到周代才開始叫“年”。“年”的基本概念,大約是從新石器時代初期開始的。我們的祖先以農林牧副漁業為生,因此,古代關于“年”的概念初義來自農業。古文上有“年,谷熟也”的說法,以谷熟為一年。又,“年”字原是“稔”字的初文,是谷熟豐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實豐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樣子。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引申一下,就把“年”作為歲名,“稔”的初文就變成了“年”。可見,“年”就是預祝豐收喜慶的日子。為慶祝豐收和迎接新的一年開始,人們就在立春前后的舊歷年正月初一歡聚在一起“過年”。關于“年”的最初概念,都是和人類生產的周期性相關聯的。因為,作物生長的周期和人類生產勞動的周期性,都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性的客觀反映。按照現在的解釋,“年”,就是一個時間單位,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一年。
據《詩經》記載,每到農歷新年,農民喝“春酒”,祝“改歲”,盡情歡樂,慶祝一年的豐收。到了晉朝,還增添了放爆竹的節日,即燃起堆堆烈火,將竹子放在火里燒,發出噼噼啪啪的爆炸聲,使節日氣氛更濃。到了清朝,燃放爆竹、張燈結彩、送舊迎新的活動就更加熱鬧了。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除夕之次,子夜初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聞爆竹聲如擊浪轟雷,遍于朝野,徹夜無停。”
春節在古時也稱“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殷商時,以月亮圓缺一次為一月,初一為朔,十五為望。每年的開始從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到了漢武帝時,由于“觀象授時”的經驗越來越豐富,司馬遷創建了《太初歷》,確定了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此后,農歷年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
年有說不完的故事,講不完的傳統習俗,這些都被人們統稱為“年俗”。因此在年的每一天里都有一些注意事項,都是老一輩人為了圖吉利、對美好生活的祈望而寄托的情懷。雖然這些習俗因地域會有所不同,但最終表達的都是歡歡喜喜過大年的美好心情。
除夕:喜看桃符列萬門
除夕,即歲除之夜,它與歲首(新年)首尾相連。“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換新歲了,故俗以為除夕。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點燃明亮的蠟燭,“歲夜高堂列明燭”,男女老少歡聚在一起“守歲”。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歡度新年的氛圍愈加濃烈,“圍爐守歲兔開年,喜度新春著錦篇。酒醉今宵除夕夜,萬家燈火慶團圓”。
除夕的習俗有吃年夜飯、掛燈籠、貼春聯、燃放爆竹、貼窗花、貼年畫等。河套地區是移民集聚地。陜西府谷、山西河曲等地的人走西口來此繁衍生息。由于地域毗鄰,生活習俗大抵相同。記憶中,除夕這天是最繁忙的一天,上午大人就開始清掃院落、劈木柴準備晚上籠旺火。近午時,貼春聯、貼窗花、掛燈籠,然后吃午飯。太陽一落山,家家戶戶都點亮了木制燈籠。微弱的燈光映紅了院落,照亮了村莊,也點燃了人們喜悅的心情。到了晚上兩點左右,家家戶戶籠起旺火,孩子們高興地圍著旺火歡呼跳躍,不時地將小鞭炮用香燭點燃后甩出去。籠完旺火,大人忙著包餃子,待餃子包好后,才上炕和衣休息。孩子們則興奮不已,圍坐在炕上打撲克,吃瓜子,熬年夜。這時候,長輩會給晚輩壓歲錢。困難時期,壓歲錢只有3角錢或2角錢,但孩子們如獲至寶,高興地收藏起來。
正月初一:五更歡笑拜大年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這首既熟悉又喜慶的春節歌謠,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之所以會經久不衰地響徹華夏大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寄托了蕓蕓眾生的春節情懷。
正月初一又稱為雞日,這一天也有很多傳統習俗,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拜大年。
“大年初一就是好,老老少少起得早。穿新衣,戴新帽,烘年火,放鞭炮。烤罷年火往家跑,拜罷年來興致高”,這段關于正月初一習俗的歌謠,詳細地描寫出了人們正月初一拜大年的情景。
“一拜爺爺福壽高,二拜奶奶永不老,三拜爹爹身體好。全家老少都拜了,歡歡喜喜吃年糕。”是說正月初一這一天,小孩子們給長輩拜年,并在拜年的時候說一些祝福的話語,然后就可以得到一塊年糕,寓意“步步高”。
正月初一早晨,吃早飯之前還要放“開門炮仗”,即在門口燃放一掛鞭炮,主要的寓意就是“開門大吉”,在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新的一年開始了。爆竹燃放過后地上會留下一些紅色紙屑,人們將其稱為“滿堂紅”。
關于正月初一的習俗還有很多。比如在南方地區,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正月初二:女婿回門丈母歡
“大年初二艷陽天,女婿回門丈母歡。不怕途遙車梗阻,娘家酒美菜香鮮”。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民間稱“姑爺節”。回門帶禮物一定要帶雙數,此外禮物不能為“梨、鐘表、書”等。在岳父岳母家吃團圓飯時,女婿要多說吉利的話,岳父母聽著開心,也會給自己帶來福氣。女兒女婿回家時,二老要在裝禮物的匣子或籃子里放些禮物,這稱為“壓籃”。
正月初二是狗日,這天還有祭財神的習俗,祈愿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事事順利,正所謂“初二接財走四方,二仙把門福中央。開門屠蘇聞春暖,心田種上五谷香”。
俗話說,初一餃子初二面。正月初二很多地方有吃面條的傳統,寓意增福增壽。有的地方則吃餛飩(俗稱元寶湯),寓意新年財運滾滾。還有的地方吃發糕,“新春吃發糕,財旺福又到”。
正月初三:民俗豐盈傳古今
《清嘉錄·小年朝》中有記載:“(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正月初三是小年朝,源于宋代的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
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因此,人們習慣在這一天不殺豬,如果當日天氣好,則寓意著家豬會長得膘肥體壯,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正如民謠所說,自除夕到正月初二期間,人們因為守歲特別勞累,所以到了正月初三就早睡遲起,養足精神,以備新年里精神抖擻。宋代強至在《正月三日郊外馬上作》中寫道:“長日牽人事,新年散馬蹄。和風吹凍柳,殘雪點春泥。意愜境自勝,興來杯屢攜。徘徊羨飛鳥,曉逐野云低。”你看,作者連日來在家迎來送往已非常煩勞,獨自騎馬外出散心。所見所聞,別有感慨。
據傳說,正月初三還是谷子的生日。古人在這一天會用禁食米飯的方式,表示對谷子的敬畏,祈盼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正月初四:迎灶神接五路
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灶神又叫灶王、灶君、灶王爺,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飲食之神。到了正月初四,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好豐盛的飯菜、水果守在家中,恭迎灶王爺的到來。
“吃折羅”是正月初四比較有特色的一種習俗。過年期間,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很多食物,這樣就會有許多剩菜剩飯,為了避免浪費,人們把這些剩菜剩飯做成一鍋“大雜燴”,然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吃折羅”,祈求好運的降臨。
正月初四晚上,一般商家還會接請五路財神,以圖開市吉利。
正月初五:求財納福盼安康
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稱破五,宋代蘇軾有“泛泛東風初破五”的詩句。舊時,從除夕至正月初五,期間有許許多多的規矩和禁忌需要人們遵守,到了正月初五,上述禁忌才可以打破,因此有了“破五”之稱。
古人認為,正月初五這天為財神生日,不少地方的人們會在這一天以各種方式迎接財神的到來。
正月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有些地方的人們會在餃子里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在一些地區,正月初五這一天要吃面條。諺語云:“破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在這一天吃面,寄托了人們對糧食豐收的期盼,也意味著新的一年如同面條一樣細水長流,糧食充足,生活富裕。
正月初六:送窮只為年年順
正月初六又稱為馬日。人們通常在這一天大掃除,把家中積存的垃圾都扔出去,將污穢清掃干凈。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送窮”實則是為“迎福”,反映了人們希望新的一年生活順遂、富裕安康的心理。
舊時大小商鋪會于正月初六這天“啟市開業”,門板還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而且放鞭炮以期生意紅紅火火。舊時農民還于此日開始下田,準備春耕,期望通過辛勤的勞作來送走“窮氣”。
正月初七:剪紙登高慶人日
正月初七是人日節,又稱人勝節、人慶節等。古人在這一天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有戴在頭發上的。
正月初七有的地方吃面條,取健康長壽之意,可謂“正月初七人日節,添福添壽添銀錢。吃上一碗壓歲面,不負地來不負天”。
在古時候,正月初七這天也是仕女出游和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代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遠藩無所預,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文:呂成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