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錦后旗蠻會成為茶馬古道驛站,起始于清朝道光年間。那時,在蠻會正北的陰山山腰上,建起一座寺廟,名叫善達古廟。善達古廟建成后就成為易貨貿易的重要場所,許多晉商販運貨物到這里交易,逐步形成了一條茶馬古道,這條道路是從山西進入鄂爾多斯達拉特旗,再進入包頭,從包頭再到陜壩途經蠻會,最后到達善達古廟。這條路也是后來走西口來河套的一條道路。蠻會就是商人們到達善達古廟時最后的休息站點。到達蠻會還有一條商道是大發公—烏不浪口—烏鎮—包頭。這兩條商道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
蠻會鎮萬畝葵園(資料圖)
清末民初,晉、陜、冀、魯等地逃荒的人背井離鄉走西口尋求生路,進入河套地區。由于蠻會北依陰山、南臨黃河,有大量土地可開墾耕種,吸引了人們在這里墾荒謀生,逐漸形成了以蠻會為中心的多個村落。到民國時期,蠻會和陜壩成為當時北方的商貿集散地。兩個小鎮一時匯集了晉商、陜商、蒙商等,一些馬匹從這里被販賣到中原,大量茶葉、布匹、瓷器、生活用品經陜壩園子渠碼頭運送到此,再經達拉蓋山口流通到蒙古國、俄羅斯等地。商貿物流市場的繁榮興起,為蠻會的發展帶來了活力,曾讓這里人口匯聚、商賈云集、市場繁華、名聲大振。
文化總是與人類的生存發展相伴相生。蠻會是杭錦后旗最早興起文化教育的鄉鎮。早在晚清至民國時期,由于蠻會聚集了一些人口,特別是個別財主、富戶和從外地遷來的書香門第,為了讓自己的子女讀書知理,辦起了家庭私塾,或長輩教晚輩,或聘用私塾先生,講授四書五經、古代應用文及古人名著,這在當時的杭錦后旗實屬罕見。到1926年,蠻會私塾房有學生十幾人,西瓦窯私塾房有學生十幾人。1915年,蠻會天主教堂建立了一所教會學校,名曰普愛公學院,比陜壩教會學校建立早3年。1928年,中共地下黨員王汝賢在蠻會借用民房辦起了鄉級公立學校,共招收學生80多人,學生人數比開辦多年的教會學校人數還多。新中國成立前的杭錦后旗地區共有9所學校,其中蠻會地區就有4所。
蠻會這個塞外古鎮,記錄著茶馬古道上的崢嶸歲月,承載著商貿流通的發展變遷。如今,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百業興旺、文化繁榮,相信這座北疆茶馬古道上的小鎮將會煥發出更加絢麗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