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影像盛宴,展現長城古老蒼涼、雄渾壯闊的氣勢。
一場塞外古長城攝影展,讓觀者在滄桑的長城影像中,打撈起被遺忘的記憶,讀取到有關歷史的密碼,增進對長城的了解、對家鄉的眷戀、對祖國的熱愛。
——編者
“長城兩邊是故鄉——巴彥淖爾長城攝影展”如期展出。通過攝影家的奔波追尋、奇思妙想,將角度、層次、光影、色澤匠心糅合,創作出琳瑯滿目的攝影藝術精品,將這一具有世界級別的古典之作再現于觀眾面前,將其雄偉之姿、磅礴之勢、絢爛之美與深遠之境表現到極致,為巴彥淖爾推進“兩個打造”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徜徉與一幅幅攝影精品間,我的思緒馳騁。我認為,要把長城文化符號擦得更亮、叫得更響,需要從兩個層面發力。一個是物象層面或曰具象層面,包括它的樣貌、環境、長度、分布及所有實物性遺存,通過調查、采訪、描摹、影印、渲染,真實生動而全面地展示出來。普及相關知識,讓更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巴彥淖爾日報社組織的這次“長城兩邊是故鄉·穿越巴彥淖爾探訪塞外長城”系列活動,就是從具象層面切入,引導人們觀而知之,見而識之,顯然達到了預期效果。另一個層面是內涵層面或曰抽象層面,即深挖歷史遺存包含的文化意義。在河套文化研究提到市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的近二十年中,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探討,取得一批研究成果。譬如對陰山巖畫的研究解讀,目前已經形成龐大的研究者群體,有關專著不斷面世。
在物象層面的認知與內涵層面的挖掘都在不斷進取的同時,我們的文化符號“打造”也在推進。河套文化的研究不能跳單人舞、演獨角戲,而要將其置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范疇下,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只有擺正關系,我們在研究河套文化時才能堅持同源同脈的觀念,守正不偏。
同理,長城研究也不能孤立存在。圍繞域內長城展開的人物故事,同時也是中國故事。我們開展長城文化研究,不是以炫耀地方文化為目的,而是要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此外,河套文化是一個地域文化的概念,這個文化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河套地區的多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只有堅持這樣的研究理念,才能使河套文化研究更具包容性和科學性,才能走得更遠。
巴彥淖爾日報社組織開展的“長城兩邊是故鄉·穿越巴彥淖爾探訪塞外長城”系列活動,站得高、定位準,意義非凡,因而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和廣泛參與。王羲之《蘭亭集序》有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此次長城攝影展,佳作連連,星光閃耀,場面盛大,氣氛熱烈,置身其間“極視聽之娛”,真有一種“游目騁懷”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