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走在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的村間小路上,道路兩旁杏、李子、蘋果梨等各種果實掛滿枝頭,整個村莊干凈整潔,一幅新農村的美好景象。2017年以來,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相繼被評為“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中國最美鄉村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自治區級文明村”,這些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村黨支部書記張三明的努力。
謀求鄉村富裕新突破
產業興則經濟強。張三明帶領民主村立足實際、因地制宜,構建了“一林二養三瓜菜”的鄉村特色產業格局。一組建起蛋雞養殖基地,三組建設了肉羊養殖基地,四組依托沙丘土質大力發展經濟林,八組搞起了特色瓜果種植區,四組、五組聯合建設了設施農業和沙產業旅游區,形成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同時,采取“支部+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新建冷藏保鮮庫1500平方米、紙箱生產車間1000平方米、庫房1500平方米,實現富民強村同步推進。
針對蘋果梨產量高、質量優、耐儲存的特點, 民主村注冊“丑梨”商標,制定了從栽培到采摘的全鏈條標準,通過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標準,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蘋果梨由每公斤2元賣到最高每公斤11元,遠銷到江浙等地區,使蘋果梨產業成為村民發家致富的“香餑餑”。
村里還大力建設集美麗鄉村、庭院經濟、沙區體驗、園林觀光、農產品貿易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積極培育以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為主體的“美麗經濟”,大力推進以農業觀光、采摘、農家餐飲、住宿體驗、健康養生、文化休閑為內容的鄉村旅游,吸引“城里人”體驗鄉土氣息、鄉村味道。每年接待區內外游客20余萬人,成為河套地區遠近聞名的鄉村休閑旅游村。
營造鄉村文明新風尚
民主村黨支部不僅想方設法增加群眾的收入,還加大力度整治美化村莊環境。村黨支部帶領村民進行通道綠化、項目區工程造林、村屯綠化等生態環境建設,實現綠化與美化并舉,形成“植綠、護綠、愛綠、興綠”的綠色生態氛圍。同時,按照“一桶一車一站一場”管理模式,堅持戶保潔、村收集、鎮轉運、區處理的原則,推行農戶門前“四包”責任制,生產生活垃圾日清日運,并把廁所革命工作作為人居環境綜合整治中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抓,累計改造戶家廁所672座、公廁15座,生活垃圾處理體系覆蓋率達到85%,戶廁無害化改造、糞污處理或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0%以上。為培育文明村風民風,村里新建了集裝箱咖啡屋、茶吧、日月湖、孔子書院、老子書院、五人制足球場、馬廄等特色建筑和服務設施,舉辦了“美麗庭院”評選、“干凈人家、精巴媳婦”評選、“廣場舞大賽”等活動,充實了村民的精神生活,增強了村民的“精氣神”,促進了村民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使得民主村村美人也美。
“我們村現在可是跟過去不一樣了,過去是農村人往城里跑了,現在城里人都往我們民主村跑了。一到周末,市民們成群結隊地來村內觀光旅游,親近大自然享受田園生活的愜意。”村民楊輝說。
書寫村組治理新篇章
針對部分村組工作難落實的困境,民主村黨支部結合黨員網格化管理,在每個村民小組推選5名左右代表,推行“五人小組”工作法,黨小組長為召集人,將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項,交由“五人小組”協商議定后,實行“五張嘴參與議事,十只眼全程監督,五支筆把關復審”,讓村民參與到補貼發放等事關村民切身利益的事中,突出了黨支部的引領,增加了村民對村事村務的參與、理解和支持,創造了基層村組治理的良性循環。同時,設立村組公開欄、群眾接待室,有力實現了信息公開和矛盾化解,真正做到了民主、惠民、利民。
近年來,張三明先后獲評“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自治區勞動模范”“自治區理論宣講先進個人”,并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現在民主村車通、路通、信息通,水、電、廁、煤改電全覆蓋、全參與,村莊美了、亮了、有了看頭,農村綠了,農民富了,對美好生活有了奔頭,我目睹了民主村從一個不起眼兒的普通鄉村發展成生態宜居、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的美麗村莊,深刻體會到這一切都得益于黨的好政策,也更加堅定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張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