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雙節”假期,烏梁素海迎來大批游客。“沒想到烏梁素海這么大,還有很多海鷗,簡直太美了!”北京游客翟穎興奮地說。
在碼頭上,記者見到經營帆船的“漁二代”曹建山,他出生在烏梁素海岸邊,親眼目睹這片“海”由好變壞再變好的全過程。“小時候,烏梁素海的生態環境非常好,家家生活富足。后來海水受到污染,魚少了、鳥沒了,家人只能到處打工養家。這幾年,水質逐年改善,小時候的那片‘海’又回來了,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富足。”他一邊開船一邊介紹。
游客在投喂海鷗
位于烏拉特前旗境內的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地球同一緯度上最大的濕地,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素有“塞外明珠”的美譽。然而,曾幾何時,由于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等因素,烏梁素海生態功能嚴重退化,“塞外明珠”漸失光彩,生態治理迫在眉睫。
2008年,巴彥淖爾市開始對烏梁素海進行綜合治理,上游污染企業全部被關停,投入巨資開展多項治理工程。2018年,巴彥淖爾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化治理理念,通過全流域、全要素綜合治理,流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湖區水質由劣V類提高到整體V類、局部Ⅳ類,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目前水域面積穩定在293平方公里,有264種鳥類共500多萬只和20多種魚類,每年打撈魚200萬斤,“塞外明珠”美景重現。
“我是第一次來烏梁素海,真的是太美了,隨便一拍不需要濾鏡,幀幀可以入畫,特別贊!”呼和浩特市民李曉艷驚喜不已。
據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