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五原縣勝豐鎮新豐村的燈籠紅香瓜地里,只見一排排瓜蔓上掛著一個個成熟的香瓜,陣陣瓜香撲鼻而來。
直播帶貨
供不應求,年收入50多萬元
“今年的‘燈籠紅’香瓜供不應求,年初最高賣到50元一斤。這是今年最后一茬‘燈籠紅’,預計本月末明地香瓜就下架了,再不吃就要等明年了。”今年50歲的燈籠紅香瓜種植戶張美珍說。作為種植燈籠紅香瓜20多年的“瓜把式”,張美珍種植燈籠紅香瓜算得上行家里手。她今年共種植了5棟鋼架大棚、4棟溫室大棚和20畝大田,香瓜分批次上市,從3月份一直能賣到10月份,年收入50多萬元。
地處河套平原腹地、北緯41度農作物生長黃金帶的五原縣,有70多年的燈籠紅香瓜種植歷史,豐富的光能資源、較大的晝夜溫差和獨特的灌淤土構造,使得這里種出來的香瓜甜瓜皮薄肉厚、香沙綿甜、口齒留香,被當地人稱為“藏不住的香瓜”。
“在過去,村民大多在大田里種植,因其果皮較薄,不耐貯運,產量較低,而且當時交通還不太發達,無法長途運輸,效益較低,所以村里專門種香瓜的農戶很少,只是分散種植,就近供應,形不成規模。”新豐村黨支部書記趙海龍說。
提升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是做大做強香瓜產業的關鍵。近年來,五原縣以黨建為引領,整合各項資金,成立了香瓜產業發展推進工作組,組建燈籠紅香瓜專業合作社8個,推廣標準化技術建設種苗孵化基地產業園、標準化示范園等15個,引導全縣近500多戶種植戶抱團發展,大力推行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操作流程、統一技術指導和統一銷售。
在勝豐鎮新紅村的連棟溫室里,地暖式加溫設備、溫濕度傳感器、滴灌系統、水肥一體化等現代農業設施隨處可見。“早年大田種‘燈籠紅’一畝地才收入幾百塊錢。后來在拱棚種,應季時賣一個多月畝均收入四五千元。現在依靠現代農業科技,實現了分批種植、搶‘鮮’上市,香瓜銷售周期延長至半年以上。”五原縣晏安和橋香蜜瓜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建軍說道。
為提高香瓜品質,五原縣依托專家隊伍,連年開展品種繁育、提純復壯、種質資源保護等工作,在香瓜種植過程中實施控肥、控藥、控水、控膜“四控”行動,并且一直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綠色防控技術,同時還建設了田間地頭農殘速測室,搭建了農畜產品追溯平臺,把住了生產源頭,確保了廣大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網上下單,沒開箱就聞到了香味
香瓜豐收了,如何賣出好價錢成了事關瓜農增收的大問題。上周,家住呼和浩特的李軍在網上下單了兩箱燈籠紅香瓜,寄給遠在外地的朋友。“還沒開箱就聞到了香味!簡直就是寶藏香瓜!”李軍告訴筆者,一次偶然的機會,自己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售賣五原燈籠紅香瓜,就試著買了一次嘗嘗,沒想到這么好吃。現在,燈籠紅香瓜不僅成了他家果籃里的“熟面孔”,他還把它推薦給了身邊的親朋好友。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過去拉個車到城里去擺個攤兒的傳統賣瓜方式早已不能滿足燈籠紅香瓜日益擴大的種植規模。為促進產品流通,五原縣全面建設線上線下銷售網絡,線下配套建設香蜜瓜交易市場,線上打造電商網絡。目前,已建成鎮級電商服務站2個,村級電商站點20個,晏安和橋村打造成為自治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村,燈籠紅香瓜網上銷量占到70%以上,總量達到200萬公斤,實現經濟效益4200萬元,群眾通過網絡銷售,實現了種植效益最大化。
目前,五原縣燈籠紅香瓜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主要集中在勝豐鎮和隆興昌鎮,年產值15000萬元以上,人均收入4萬元以上。2014年,五原燈籠紅香瓜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同年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019年又被正式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021年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第一批種植業“三品一標”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