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河“幾字彎”的內蒙古河套地區,通過實施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大力發展肉羊規模化養殖,構建起“政府+企業+協會+養殖戶+保險”的多方合作利益聯結機制,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長勝村養殖戶王生云喂羊。新華社記者李云平 攝
小雪節氣已過,眼下本該是農民冬閑的時候,而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長勝村的王生云一家卻忙得不亦樂乎,需要每天按時往羊圈里添草料和飲用水,清理棚圈。王生云說:“今年7月,在國家補貼9000元的基礎上,我又拿了1萬元,新建了一座80平方米的高標準棚圈、一處100平方米的肉羊活動場,再也不用擔心羊羔的過冬問題了。”
記者在王生云的院中看到,配有防火隔熱保溫膜的新建棚圈排列整齊,飼料槽、飲水槽等設施一應俱全,40多只肉羊悠閑地吃草。正在入戶走訪的長勝村黨支部書記孟文華說:“在中央專項資金支持下,我村從2021年開始實施肉羊養殖整村推進項目,給農戶每座棚圈補貼9000元,每只種公羊補貼4000元,農戶購買基礎母羊享受貼息貸款,并且購買了牲畜死亡賠償保險,降低養殖戶投入成本和養殖風險,有效帶動農戶增收。”
據烏蘭圖克鎮鎮長葛云介紹,2021年以來,全鎮連續3年實施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開展肉羊養殖整村推進工作,共覆蓋14個行政村,建設803座標準化棚圈,同步發放種羊803只,購進2.81萬只基礎母羊,引導農戶由傳統畜牧養殖向集約化、規模化養殖發展。今年,預計全鎮年出欄優質羔羊約13萬只,按照現在的行情,戶均增收超過3萬元。
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長勝村養殖戶養殖的肉羊。新華社記者李云平 攝
位于河套灌區的巴彥淖爾市被譽為“塞外糧倉”,是我國重要的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其中,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既是全國肉羊飼養規模較大的縣級地區,也是常年育肥出欄、四季均衡上市的肉羊生產加工基地。近兩年,受羊肉價格大幅下降、肉羊養殖成本偏高等因素影響,當地部分養殖戶收入遭受虧損,養殖積極性受到打擊。
臨河區財政局局長郭慶宏介紹,面對資金短缺對肉羊產業制約的現狀,臨河區于2021年從中央爭取到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計劃總投資2.83億元,建設期3年,推動肉羊產業提檔升級、擴規增效。試點試驗項目實施以來,2021年至2022年,臨河區養殖戶平均1年增加收入3.2萬元以上。
記者走訪發現,在財政補貼的同時,臨河區將羊肉加工企業、肉羊養殖協會、保險公司等單位吸納到肉羊養殖產業鏈中,建立多方合作的利益聯結機制。臨河區肉羊養殖協會會長秦勇說:“我們肉羊養殖協會負責協調羊源、養殖培訓、產業引導等工作,建設羊肉溯源體系,實現全產業鏈數字化監管,讓養殖戶享受更多產業鏈增值紅利。”
據了解,臨河區通過實施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圍繞構建鄉村產業發展、數字鄉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改善鄉村治理四個機制,發展肉羊規模化養殖,為農民增收添動力,為產業發展增活力。
長勝村黨員示范戶強雙印說:“政府推動各方合作,組建肉羊產業綜合體,等于多上了幾道‘保險’,減輕了養殖負擔,讓我們搞養殖真正實現了‘輕裝上陣’。”(記者李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