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一攬子、全面性支持內蒙古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立足內蒙古的戰略定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鮮明提出了“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構建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要求,為解決當前產業結構“四多四少”問題提供了強大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在內蒙古改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對于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快現代化建設,必將起到巨大促進作用。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鄂爾多斯堅持以“三個四”為抓手落實兩件大事,全力抓項目、延鏈條、強科技、優環境,加快推進一產重塑、二產升級、三產重構,經濟總量連續兩年跨越兩個千億級大關,為全區經濟發展積極貢獻“暖城”力量。圍繞貫徹落實《意見》,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鄂爾多斯第一時間制定印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工作方案》,調整完成“五大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分工,進一步細化措施、壓實責任。下一步,我們將在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下,下好“引”“鏈”“融”“通”四個功夫,在全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上當好頂梁柱、排頭兵。
下好“引”的功夫,增強創新發展動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鄂爾多斯聚焦招才引智,出臺科技創新、人才新政兩個30條政策,在京發布人才新政2.0版,建成投用西北地區最大人才科創中心,已進駐歐陽明高、余艾冰、樸哲范、白勇等一批院士團隊,入駐科技創新、人才服務等各類企業51家,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人才支撐和智慧保障。聚焦增動能,我們將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發展,一手抓政策供給,深入實施人才和科技創新驅動三年行動,著力構建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人才生態;一手抓平臺建設,加大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鄂爾多斯實驗室等科研機構建設投入力度,爭取申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人才”與“科技”雙向奔赴,為創新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下好“鏈”的功夫,加快產業優化升級。“鏈”式發展驅動產業聚變。鄂爾多斯堅持“向新而變”“向綠而行”,“風光氫儲車”5大產業鏈破題成勢,進入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前40強;現代煤化工產業鏈華麗蛻變,一大批國家級現代煤化工項目在鄂爾多斯引領升級示范;羊絨產業鏈引領全行業,正在由“中國絨都”向“世界絨都”邁進。圍繞優化產業結構、擴大經濟總量,我們將圍繞打造“四個世界級產業”,揚長避短、固本興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開辟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新賽道、打造零碳低碳產業新引擎、創造新能源和現代煤化工產業新優勢,積極探索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力爭“十四五”末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再造一個鄂爾多斯工業。
下好“融”的功夫,促進三產提質擴容。加快推動三產服務業發展是鄂爾多斯當前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韌性的重要突破口。鄂爾多斯大力推動“二產帶動一產、工業反哺農業”,今年以來實施工業企業投資重大農牧業項目27個、總投資163億元,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打造“接二連三”互動型、融合型服務業發展模式,促進產加銷服貫通、農文旅教融合,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同時,深入實施現代服務業升級三年行動,廣泛開展文旅、餐飲、購物等促消費活動,持續加大對服務業中小微市場主體的支持幫扶力度,為服務業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下好“通”的功夫,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鄂爾多斯市東、西、北三面被黃河環繞,南臨黃土高原,不靠海、不沿邊、無水運,必須加速打造“外通內聯”的陸路大通道,有效支撐產品“服務全國、走向全球”。“外通”方面,我們將以自治區申請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契機,自覺把對外開放放到全國、全球坐標中謀劃布局,全力推動實施包鄂榆高鐵、包銀高鐵,加快構建“朔黃鐵路下海大動脈”和“浩吉鐵路通江新干線”,全力打造“通江達海”物流通道;“內聯”方面,加快實現旗區間、園區間高等級公路全覆蓋,持續推進農村牧區公路建設,構建干支相連、四通八達的現代交通網,打造對外開放新格局,跑出轉型發展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