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萬畝糧食高效生產園區的金黃麥浪,到“飛地經濟”架起萬畝玉米的豐收快車道,臨河區新華鎮新樂村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新路徑,通過帶領黨員干部找目標、定方向、做規劃、抓落實,將村黨支部的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產業優勢有效結合,實現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入,全面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紅色引擎”,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
糯玉米生產加工車間
以前,新樂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房租、地租,存在來源單一、收入偏低、后勁不足等問題,導致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現在,新樂村黨支部成功解鎖致富“新密碼”,由黨支部牽頭成立眾興圓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農產品購銷、農資銷售、農業機械作業,通過提供生產資料統購、生產過程統管、農畜產品統銷等社會化服務,實現節本增收,進一步激發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按照“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的工作思路,合作社先是利用入股資金購買拖拉機2臺、玉米收割機和玉米脫粒機各1臺,后鼓勵村內及周邊有農機具的村民以農機入股、技術入股、資金入股等形式加入合作社,目前共有全自動播種機、大型拖拉機、玉米收割機、遙控式無人植保機等13臺,可提供機耕、播種、施肥、收獲及高效植保等全過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實現了各類農機服務主體優勢互補、信息共享、互相支持、共同發展的良性態勢。全年完成全村及跨村作業服務6萬畝次,年服務農戶660余戶,總收入達300余萬元,合作社徹底打破農機大戶各自經營的界限,由傳統的單打獨斗變為抱團發展,不僅帶動了村集體增收,還讓廣大農民享受到了質優價廉、方便快捷的農機服務。
依托全村高標準農田優勢,新樂村以土地托管方式,在村內1.2萬畝耕地連片種植小麥,通過與恒豐集團簽訂種植訂單,為社員提供從種子供應、田間管理到收割、銷售等各環節的全程托管服務,利用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同時,小麥秸稈歸合作社所有,全年回收的秸稈可為村集體創收10萬元。村黨支部發動159戶農戶帶地入社,沒有勞動能力的村民當起“甩手掌柜”,不用種地就能收獲高產糧。合作社通過聘用有勞動能力的社員擔任“田保姆”,為托管方耙地、播種、追肥、澆水等生產環節提供有償服務,“田保姆”全年可享有收成、務工、分紅三份收入,戶均增收萬余元,土地托管“托”起了農戶、企業、村集體“三方”增收路。
為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樂村創新推行村企聯合“飛地抱團”發展新模式,與相隔30多公里的關爾農業有限責任公司跨空間合作,讓土地、農產品等基礎資源從新樂村飛出去,讓技術、市場、品牌等優勢資源從城里飛進來,通過訂單農業、規模經營、產業聯動發展等利益聯結模式,建成4000畝糯玉米生產基地,既保護生產基地生態安全,又保證企業產品銷量,糯玉米借助企業品牌效應搭乘“電商快車”暢銷全國。
下一步,新樂村將繼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引導和帶領更多村民拓寬發展思路,增加收益渠道,全力推動基層黨建和產業發展“雙提升”、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雙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