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如何高質量發展?前提就是抓住“地、種、機”這三個農牧業發展基礎。為此,呼倫貝爾市圍繞加強耕地保護、推進種業振興、提升農機裝備率三個方面全面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質效。
今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研究院在呼倫貝爾農墾大河灣農牧場揭牌成立。這家研究院集聚內蒙古乃至國家優勢科研力量,重點突破培肥土壤、作物高產、資源高效等技術瓶頸,構建不同生態區域黑土地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技術體系和區域性解決方案,系統解決黑土地土壤侵蝕、地力退化、機械化裝備應用不足和高效利用不夠等問題,為自治區黑土地高質量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提供支撐。
目前,該市965萬畝保護性耕作、469萬畝耕地輪作已實施完成,35萬畝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已近收尾。全市已建設8個“看禾選種”平臺,展示面積2092畝、265個品種;落實國家大豆生物育種3.55萬畝;推動國家級大豆、馬鈴薯良繁基地面積達40萬畝,國家畜禽新品種草原短尾羊核心群達2.3萬只。全市農機保有量達53.4萬臺套,綜合機械化率達95%;大力推廣用地養地復合型機械化技術,開展秸稈碎混旋耕還田1650萬畝、深松整地400萬畝,進一步夯實了現代農牧業發展基礎。
呼倫貝爾市圍繞“穩糧、擴豆、增油”目標思路,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在全力抓好穩產保供的基礎上,推動農牧產業發展向優質高效轉型。
呼倫貝爾市是內蒙古大豆主產區,也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大豆種植區之一。2023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1347萬畝,主要種植高蛋白、高油、廣適高產大豆等品種,含油量達19%以上,蛋白質含量達40%。今年呼倫貝爾市產量預計達到175萬噸,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區七成。
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呼倫貝爾加速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鼓勵大豆種植,提升大豆產能,推進以高效節水為重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套田、水、路、林、電、土壤改良等綜合措施,擴大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和黑土地保護利用面積,有序開展鹽堿化耕地改良,推進耕地輪作制度常態化,確保糧油綜合生產能力有效提升。
手捧金黃飽滿的麥粒,聞著濃濃的麥香,呼倫貝爾農墾拉布大林農牧場公司120連(隊)隊長湯愛民說:“今年我們種植‘華墾麥4’5800多畝,在較為干旱的氣候環境下,平均單產能達到600斤以上,預計收獲300余萬斤,產量優于種植其他品種的產量。”
“華墾麥4”,是呼倫貝爾農墾拉布大林農牧場公司與華墾種業公司聯合選育的高產、優質的小麥品種,較目前大面積種植的常規品種有明顯優勢,適宜在高寒旱作地區種植。
呼倫貝爾市持續加大奶源基地建設和產品優化升級,積極推進奶業振興項目實施進程,穩步推進奶業振興。呼倫貝爾一手抓“草源”,落實飼草種植105萬畝,其中羊草20萬畝,圓滿完成自治區下達的任務;一手抓“奶源”,加快規模養殖場改造升級。目前,全市奶牛存欄已達31.5萬頭,力爭年底全市奶牛存欄達到32萬頭,奶產量達到85萬噸以上。
圍繞“糧、肉、乳”,呼倫貝爾正推動主要農畜產品產量穩步提升。2023年,全市農作物總播面積完成2829.21萬畝,較上年增加11.96萬畝,預計糧食總產達到131.9億斤;全市牲畜存欄達1252.3萬頭只,同比增長11.6%。目前各地正進一步加大肉牛肉羊出欄力度,力爭年底肉類總產量達到25.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