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本該寂靜的大青山深處卻有著別樣的生機。一群可愛的野狍子悄悄地溜進村找尋美味;遠處的山脊上,黃羊們正在看向遠方;山腳下的雪地上,一串野兔的腳印通向灌木叢。天空下,雄鷹展翅翱翔,光影灑落,投下了千百年間人們印象中的北國模樣。
然而,以前的大青山卻是另一副“面孔”。草木稀疏,河水斷流,這些自然的生靈在大青山近乎絕跡。正是日益恢復的生態環境,讓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重現青山綠水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錨固生態安全格局,不斷推進重點區域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打造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轉化的“新城樣板”,以全域生態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綠色發展。
10年間,綠色發展蹄疾步穩,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攬山入城 一張靚麗新名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城區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自治區和呼和浩特市黨委和政府相關部署要求,大力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全區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向好。”新城區委書記趙永剛表示,通過多年努力,新城區先后榮獲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一鄉一品”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在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方面,新城區形成了“生態修復+產業轉型”“生態文化+產業延伸”“生態旅游+復合產業”的“新城模式”,詮釋了“增綠添金、借綠生金、促綠成金”的轉化路徑。
2023年10月,新城區被授牌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這既是對新城區10多年來堅持“兩山”理念的肯定,也是無數新城人在這里揮灑汗水所結出的豐碩成果。
如今,“生態新城”已成為新城區一張靚麗名片。
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新城區,經過多年生態修復,大青山前坡早已成為呼和浩特“綠肺”和北方天然生態屏障及區域性的生態廊道。
通過統籌實施生態環境修復提升、生態搬遷異地遷建、溝系治理、排污管網建設等工程,新城區構建起立體生態觀光體系。
制定印發的《新城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鞏固提升三年(2021—2023)實施方案》《新城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實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將“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評估指標20項內容細化為48項重點任務,制定了工作臺賬,明確責任領導和主要責任部門。
全面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形成共識、入腦入心,全民抓生態文明建設變成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針對大青山綜合治理,新城區提出“攬山入城”概念。進一步拓展城區綠化空間,讓城區的水系、綠地與大青山前坡互聯互通,治理力度加大,植綠面積延伸。
建設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基因庫、小動物棲息地,進一步完善海綿城市、中小微濕地和雨水花園等生態功能,營造疏林草原風貌,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展示區。
新城區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90%以上、河流水質優良率達100%、森林覆蓋率達39.19%、林草蓋度達63%以上……綠水青山的畫卷帶來和諧之美,更鋪筑向金山銀山轉換的生態之基。
點綠成金 醉了游客富了村民
金秋十月,環境歌舞演藝、千古馬頌實景劇、歌舞快閃等多場文藝活動在大青山腳下的敕勒川草原輪番上演,騎馬、騎駱駝、民族服飾拍照打卡等豐富體驗讓游客流連忘返。
生態文旅產業發展的蓬勃表現,是因為“生態優先”。
圍繞大青山、敕勒川,以前坡生態綠帶為軸線,推進生態樣本存儲空間、敕勒川國際會展中心、科技旅居等項目建設,持續豐富區域科普教育、商貿會展、精致露營等文旅業態,助推“生態+農業+旅游”融合發展,高標準打造敕勒川草原景觀文化旅游帶。
“保護生態,生態就會回饋你。”如今的新城人對這句話深有體會。
大青山腳下的甲蘭板村以前有一片閑置已久的撂荒地,村民們說起來就搖頭。“種啥都不行。”是大家給它的定論。如今,這里卻變身成為集露營、燒烤、文藝演出、露天電影等功能為一體的“云端自由露營地”,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
憑借著大青山“顏值”賺得盆滿缽滿的露營地,并不止這一家。大青山前坡大大小小的休閑露營地有近10家,這里無一不是“看得見山、摸得到綠”。
“過去咱們山上啥也沒有,光禿禿的,風大了飛沙走石的。”水磨村村民李永剛回憶起過去,感慨良多,“咱們這地方土質不好,還缺水,撂荒地一片接一片。”
李永剛告訴記者,隨著大青山前坡生態環境一年比一年好,村里人的日子也跟著一天比一天紅火。“前些天,山里的野狍子和野鹿跑到咱村口的露營地找吃的,還跟游客玩了一會呢。游客說從沒見過野生動物,下次來呼和浩特還要來咱這玩。”
以綠為底,點綠成金的故事在新城區頻頻上演。
美了生態,醉了游客,同樣也富了村民。
近年來,新城區沿山一帶城郊村落逐步從原有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都市農業、文化旅游產業轉變。
2023年,沿山一帶生態旅游項目累計接待游客860余萬人次,生態旅游收入約4.51億元。
依靠大青山這片“綠水青山”,村民們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金山銀山”。
惱包村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以生態優勢賦能鄉村振興,大青山前坡“生態綠帶”上的惱包村因地制宜,憑借獨特的地域文化和唯美的田園風光,已經吸引了海內外近1600萬游客前來休閑度假,一時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打卡地、網紅村。
“這里望山見景、鄉愁可寄,別有一番滋味。”游客徐長春告訴記者,“生態環境變好是吸引人們來這兒的主要原因。”
“環境好了,我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惱包村村民馮林萍說。
討思浩設施農業、水磨特色莜麥、古路板花海景觀、大窯芍藥觀賞,發展形成了“百鮮草莓”“野馬圖葡萄”“興盛園葡萄”“塔利蝴蝶蘭”等特色品牌,呼和浩特市北部區域“一村一品”的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格局初具規模。
憑借著無處不在的“青綠”,一處處風光秀美、業態前沿、特色鮮明、人文內涵豐富的“新業態”日漸壯大。廣大群眾共享著生態建設的成果,人與自然交融出和美的畫卷。
“我們正進一步聚焦提升綠水青山‘顏值’,實現金山銀山‘產值’,以‘山上做減法’呵護生態,‘山下做加法’提升業態,走出一條生態改善和經濟增長雙贏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趙永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