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爭流,奮楫者先。
聚焦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積極謀劃、儲備和實施帶動力強、優質高效的大項目、好項目,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增加投資總量、拉動經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厚積薄發,經濟運行穩中優進……在求“新”求“變”發展之路上,我市奏出了高質量發展的獨特樂章。
堅持守正出新
實現更有分量的發展
2023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五大任務”,搶抓貫徹落實國務院16號文件重大機遇,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苦干實干、狠抓落實,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邁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步伐。
2023年12月25日,我國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基地建設項目——上海廟至山東直流特高壓輸電通道配套巴彥淖爾市160萬千瓦風電項目首臺機組成功并網發電。
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園區光伏硅材料綠色供電項目近日獲得批復。該項目擬通過規劃建設的新能源項目為年產10萬噸多晶硅及配套15萬噸工業硅加工項目(一期)提供綠色電源,經過儲能系統的調節后,新能源綜合利用率為91.81%,園區內年產10萬噸多晶硅及配套15萬噸工業硅加工項目(一期)增量負荷清潔能源替代比例可達64.86%以上。
……
一組組數字,彰顯了我市高質量發展的“含金量”。
2023年,我市加大土地、能耗、資金等要素對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著力解決項目建設中的資源制約問題,全力抓項目、穩投資,實施重大項目194項,總投資1116億元。1—11月,我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5%。其中,新能源、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加快,清潔能源和戰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建設穩步推進。截至12月底,我市電網總裝機容量達到1196.91萬千瓦,實現歷史性跨越,其中新能源裝機容量948.15萬千瓦,占比達79.2%。
1—11月,我市“兩個基地、四個集群”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2.4%,增加值總量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2.3%,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7個百分點。其中清潔能源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0%,新型冶金化工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生物醫藥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7.6%。我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8%,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5個百分點。
我市將堅持把新能源產業作為趕超崛起的突破口和增長極,加快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加強新能源大基地、裝備制造基地和電力外送通道建設,拓展應用場景,提升消納能力,到“十四五”末使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500萬千瓦以上。
堅持創新驅動
傳統產業升級升鏈升活力
能源和戰略資源生產是發展支柱,關乎國家能源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聚焦自治區新能源發展“兩個率先”“兩個超過”目標,大力推動能源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綠色發展底色更加凸顯,低碳轉型邁出堅實步伐。
我市制定印發了《巴彥淖爾市工業綠色化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工業綠色轉型為方向,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引導工業企業加快實施節能、節水技術改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等綠色化改造項目,推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工業園區全部符合綠色標準。 2023—2025年,按照40%、40%、20%的進度要求,引導未達到綠色標準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工業園區分階段、分批次完成綠色化改造。到2025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實現綠色化,達到“非綠即退”目標,鼓勵企業爭取綠色制造示范認證,工業園區爭取綠色園區認證。
巴彥淖爾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裝備制造業已經駛入“潛力賽道”,成功引進了欣顏風電、江蘇常友等項目,形成了以智能風電整機及相關配套核心零部件制造為主的清潔能源制造產業鏈。此外,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還形成了以科晟單晶硅、恒嘉藍寶石單晶硅項目為龍頭,以光熱材料、光伏玻璃、光伏背板及石墨(烯)、碳纖維、高品質碳化硅等為輔布局的新材料產業,同時支持新能源汽車、氫能產業化應用及制氫設備、綠氫制造等項目發展,著力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業集群。
我市建立健全旗縣區、市直單位差異化考評機制,加大生態保護、產業轉型、項目建設等工作考核力度,新增荒漠化綜合防治、新能源裝備制造等16項“含綠”指標。
下一步,我市將著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強鐵、銅、鋅、硅、石墨等資源保護性開發、高質化利用、規范化管理,通過節能技改、項目延伸、上市融資等方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支持國有企業以獨立投資、合作投資、要素入股等多種方式參與能源和戰略資源項目建設,為全市經濟發展積攢家底、提供支撐。
堅持生態優先
推動全面綠色轉型
近年來,我市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做強做活工業園區這個主陣地,持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提高經濟要素節約集約利用水平,綠色底色和高質量發展成色持續提升。
我市制定印發了《巴彥淖爾市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年—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工業園區總產值由2022年的918.2億元提升到1300億元以上,畝均產值、畝均投資強度、畝均稅收年均增長幅度達到或超過自治區平均水平,每個區塊主導產業占比達到60%以上;全市工業園區全部通過自治區綠色園區驗收,工業數字化水平達到自治區平均水平。
探索建立礦山生態修復新模式。一是探索“光伏+”生態修復融合發展。探索利用礦山排土場、選廠廢棄填埋礦址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同時進行光伏發電,提高土地經濟價值,產出清潔能源,實現“修復、降碳、增收”。二是挖掘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區復墾潛力。探索在礦山生態修復的基礎上,結合治理區分布位置、廢棄礦山現狀特征、周邊村莊分布、流域情況等綜合因素,挖掘可改造為耕地潛力較大的區域。改善礦區及周邊地區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強化烏梁素海點源污染污水治理監管,通過在線監控和“雙隨機”執法檢查方式,強化涉水企業的監管。全面了解烏梁素海流域綜合治理技術難題,開展底泥污染削減及其資源化利用、新污染物治理技術等研究。
總結推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發展“光伏治沙+有機牧草+中草藥材”產業,保持好“綠進沙退”勢頭。推動市縣兩級國有林場提標升級,把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建設為全國示范林場;中國林科院沙林中心專家工作站在新華林場揭牌成立,啟動“新華林場生態功能評估、服務價值核算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科學核算新華林場防風固沙、土壤養分保持、水源涵養、固碳釋氧等方面生態服務價值。
高位部署、推深做實“五個大起底”行動。我市不斷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壓緊壓實大起底“回頭看”工作,推動大起底行動走深走實。
堅持項目為王
招商引資步伐更穩健
去年從年初到年尾,我市招商工作一直在路上:招商引資小組接連出市、展會本地外埠密集舉辦、項目持續簽約落地……
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一直是我市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我市堅持項目為王、招商為要,持續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不斷擴大招商引資“朋友圈”,推動開放招商提質增效。
我市把優化營商環境和招商引資工作作為引領發展、深化改革、改善民生的關鍵舉措,堅持高規格調度、高頻次推進、高標準保障,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巴彥淖爾市優化提升營商環境若干措施》《巴彥淖爾市招商引資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等多項政策措施,統籌推進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和招商引資重點工作、重要措施落地見效,以優化營商“軟環境”打造招商引資“強磁場”。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優越的營商環境猶如“強磁場”,吸引大項目、好企業紛紛落地我市。2023年1—11月,我市共引進國內(區外)到位資金182.8億元,達到近5年來最高水平;高于自治區平均水平55.4個百分點,全區排名第二;完成自治區下達我市全年目標任務的1.5倍。我市新簽約國內(區外)項目89項,協議總投資1049.3億元,入統開工56項,開工率62.9%,高于全區平均水平15.3個百分點,竣工率10.7%,全區排名第五。
2024年,我市將創新方式大抓產業招商,持續提高干部隊伍專業化水平,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提高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來我市投資興業。
不負發展好時光,風鵬正舉再揚帆。下一步,我市將抓實“五大任務”,錨定國務院支持內蒙古到2027年“進中游”這個重要時間節點和評價指標及坐標體系,主動做功課、搞建設、謀發展,為實現升級跨越目標構筑堅實的產業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