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代表通道”,一頭連著全市發展大局,一頭連著萬家燈火。1月16日 ,我市兩會“代表通道”開啟。冶金柱、靳存旺、許天云、王俊杰、黃金龍、王硯6位來自全市各領域的代表走上“代表通道”暢談履職心聲和感受,講述身邊的變化與成就。
代表們用生動鮮活的語言,回答的是群眾關心的大小事,傳遞的是巴彥淖爾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決心,發出的是依法履職、勇擔使命、篤行不怠的奮進之聲。
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冶金柱:
為守護好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3年,為從法治層面更好地保護烏梁素海,市委決定啟動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保護立法工作。市人大常委會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高位推動制定了《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流域生態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23年9月27日,自治區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并于11月1日起正式實施。《條例》頒布實施后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被評為2023年度自治區十大法治事件。2024年將如何推進《條例》的具體實施,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對此,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冶金柱表示,將重點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創新方式方法,加大宣傳貫徹力度,有針對性地做好《條例》的解讀答疑工作,積極營造家喻戶曉、全民關注的輿論氛圍。
強化人大監督,采取執法檢查、代表視察、專題詢問等方式,推動政府及相關部門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明確職責權限,細化工作舉措,層層傳導壓力,盡快形成市直相關部門、旗縣區齊抓共管、協調聯動的工作格局。
堅持問題導向,及時研究解決《條例》實施過程中發現的不足和問題,認真做好立法后評估、修正或修訂等方面的工作,為堅決守護好烏梁素海這顆“塞外明珠”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市人大代表、臨河區人民醫院院長許天云:
讓群眾享受到更多醫改紅利
近年來,我市通過“引進來、沉下去、聯起來”的方式,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發揮“醫共體”聯動作用,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2018年,由臨河區人民醫院牽頭,連接18家鄉鎮衛生院、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167家村衛生室為基本單元,借助于互聯網組成了醫療服務共同體。
2024年如何持續推進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強化基層衛生體系,滿足群眾就醫需求?市人大代表、臨河區人民醫院院長許天云說:“今年,我們將爭取實現醫共體內行政、人員、業務、財務、藥品器械、信息化的統一管理,讓群眾享受到更多醫改紅利。”
目前,醫共體以臨河區人民醫院的十大中心為依托,借助互聯網將臨河區人民醫院的三級醫療技術下沉到社區和鄉鎮衛生院,讓轄區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三級醫院的醫療技術服務。例如心電中心、影像中心,群眾在家門口的社區、鄉鎮醫院做心電圖、拍胸片,通過醫共體網絡讓信息上傳到臨河區人民醫院。臨河區人民醫院的專家5分鐘內將會診結果回傳到社區、鄉鎮醫院。同時,通過十大中心大大提高社區、鄉鎮醫院診療服務能力,真正實現了群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多發病留在鄉鎮、社區醫院,大病90%上轉到上級醫院。
市人大代表、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黨委書記黃金龍:
以“有解”思維創“優解”路徑 推動“五大行動”在基層結碩果
如何通過“五大行動”,以“有解”思維創新“優解”路徑,大力營造團結干事、擔當任事、勇于成事的濃厚氛圍?市人大代表、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黨委書記黃金龍表示,近年來,磴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產業園,開發“農文旅+沙漠有機”生態鄉村游,有效破解了產業項目結構單一、集體經濟增長緩慢的難題,去年嘎查集體收入增長到70多萬元。
黃金龍建議,要通過“五大行動”,鍛造知行合一的高質量干部隊伍。建設一支政治立場過硬、工作本領過硬、紀律作風過硬的鄉村干部隊伍,以“有解”的眼光、“有解”的手段,把落腳點放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措施上,建立“接、辦、轉、督”工作機制,確保群眾每一個問題和建議都有人管、有人抓、有措施、有結果,把積極的工作導向貫穿于服務群眾全過程,推動“五大行動”見行見效。要以“有解”思維破解難題,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面對鄉村產業在發展上存在的項目結構單一等問題,基層干部要盯在現場、干在一線,堅持在實踐中找短板、找問題,從關鍵環節著手,從重要部位發力,找到解決短板的路子和舉措。同時,還要以“有解”思維創新“優解”路徑,把一件件民生小事做到極致,不斷提升為民服務的能力和群眾的幸福指數,推動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推動“五大行動”在基層結碩果。
市人大代表、五原縣綠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靳存旺:
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促進農民增收,不僅事關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產條件改善,更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市人大代表、五原縣綠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靳存旺建議,要堅決保障惠民政策落實到位。要把農業農村部出臺的一系列惠民補貼政策與各級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落實到位,進一步提升農業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要循序漸進增強農業經營的科技含量。引導農民走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降低生產成本;突出科技創新引領,加強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加快標準化體系建設,創新管理經營模式,驅動農業節本增效。
要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貫徹“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產業富農”戰略,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積極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申報“三品一標”和“名特優新”農產品認證,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志授權使用、農產品質量追溯等工作,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提高優質農產品市場占有率。
要持之以恒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條。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支持龍頭企業、鏈主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實施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增加就業崗位、拓寬增收渠道,提高農民非農收入,力爭做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真正讓農民的“錢袋子”長久地鼓起來。
市人大代表,烏拉特前旗旗委副書記、旗長王俊杰:
打好項目建設攻堅戰 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烏拉特前旗如何落實好《國務院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推動高質量發展,市人大代表,烏拉特前旗旗委副書記、旗長王俊杰表示,2024年,烏拉特前旗將牢牢抓住國家重大政策機遇,堅持“項目為王、項目為要”,舉全旗之力打好項目建設攻堅戰,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項目策劃爭取方面,緊盯國家、自治區政策導向,認真學習政策、研究政策、對接政策,敏銳發現政策機遇,及時掌握第一手信息,圍繞生態治理、清潔能源、現代農業、交通水利、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精心策劃一批強產業、利長遠、惠民生的大項目、好項目。
項目手續辦理方面,凡是列入計劃的項目,全部落實領導包聯、定期調度機制,形成“冬季盯手續、春季搶開工、全年抓建設”的工作格局。
項目推進建設方面,健全項目全生命周期跟蹤服務機制,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圍著項目轉,千方百計為項目建設創造條件。搶抓新能源發展“風口”,全力保障東立6.8萬噸多晶硅項目達產運行,推動蘇計沙地2吉瓦光伏基地、國晟雙碳產業園10吉瓦拉晶項目等項目落地建設,引進下游電池組件、光伏支架、儲能設備等產業鏈配套項目,加快構建光伏新材料及應用全產業鏈,為我市建設清潔能源和戰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貢獻前旗力量。
市人大代表,烏拉特后旗旗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硯:
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市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如何用心用情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對此,市人大代表,烏拉特后旗旗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硯說:“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我市緊緊圍繞辦好‘兩件大事’,以高標準開展主題教育引領高質量發展。在‘破難題、促發展’方面, 強農惠農‘九大工程’加快推進。農業節水增效攻堅戰取得標志性戰果,實現節水1.17億立方米。在教育、醫療、‘烏拉特號’中歐班列等領域都取得新突破,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和排名創歷史新高。在‘辦實事、解民憂’方面,縣處級以上領導班子公開重大民生實事項目184項,解決老舊小區改造、‘斷頭路’打通、人居環境整治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556件。組織開展‘一個黨支部一件實事、一名黨員一項承諾’活動,基層黨組織辦結實事3203件,黨員踐諾2.3萬項,設立黨員示范崗3192個、黨員責任區1987個、黨員突擊隊1343支、暖心服務小分隊1883支,近2.3萬名黨員干部到社區報到并開展志愿服務5000多場次。 在‘抓創建、聚合力’方面,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把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工作作為深化主題教育的重要載體,創新開展‘籽籽相擁·同心筑夢’主題‘十個一’工程,深化邊境地區‘五個一’、‘黨政軍警民企’聯創聯建、推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