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爬、水上漂、墻上擺、頂上掛……在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有一家產業園打破傳統的種植模式,通過無土栽培技術,蔬菜不但能活,還有“十八般武藝”。
近日,記者走進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高標準設施農業園區1號溫室大棚,猶如步入了蔬菜“森林”,立體化的無土栽培種植模式使蔬菜離開土壤,“長在”半空中,滿滿的科技感令人大開眼界。
“無土栽培方式更節省空間,而且溫室大棚不受季節影響,一年四季都可種植蔬菜。一棟溫室大棚每年最多可收獲8茬蔬菜,平均年產量達1.6萬公斤。”烏蘭哈達鎮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主任仲晉浩介紹,該園區于2023年11月投入使用,有日光溫室棚12棟、冷棚11棟,通過“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對種植作物的各個環節進行精準管理。目前,園區生產的蔬菜已進入本地大型連鎖商超和美團等線上線下平臺銷售,一棟大棚年收益能達30萬元至40萬元。
設施農業是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新藍海”,也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近年來,興安盟力促設施農業量質雙升,為鄉村振興注智賦能,繪就設施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室外冰天雪地,突泉縣賽銀花漿果智慧農業產業園內卻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一株株藍莓枝繁葉茂,開出了鈴鐺般的小白花;一簇簇草莓郁郁蔥蔥,顆顆飽滿的果實懸掛在半空……在這里,什么時候該施肥、什么時候該澆水,都由“智慧大腦”告訴你。
“我們通過在大棚內外布置監測作物生長的傳感器,收集溫度、濕度、光照輻射、土壤PH酸堿度等影響植物生長的數據,匯總到數據中心進行分析,從而實現科學管理和精準作業。”時創農業(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門經理何勇朝告訴記者,通過智慧種植,不僅保證了藍莓的品質和產量,還縮短了生長周期,比常規種植的藍莓提早10多天上市。
賽銀花漿果智慧農業產業園以藍莓、黑莓、草莓、樹莓等高品質莓類水果的生產及休閑采摘、親子互動、游學體驗等,實現了農業增效和旅游產業升級。建立了“政府+企業+村集體+村民”四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助力鄉村振興。
在突泉縣突泉鎮城郊村王貴臣家的溫室大棚內,濃郁的菇香撲鼻而來,一棒棒菌棒整齊排列,一朵朵肉嘟嘟的平菇模樣喜人。“我家大棚沒有改造前,到了冬天棚內溫度低,就不能再生產平菇了。改造后,不僅冬天也能采收平菇,收益也比往年增加了5萬元左右。”王貴臣喜滋滋地說。
2023年,興安盟通過墻體維修、更換鋼架、增加智能化設備和原地重建等方式,完成設施棚室改造修繕面積2450畝,實現設施農業提檔升級,使其可周年生產。
隨著大櫻桃農光互補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成,扎賚特旗在音德爾鎮長發村的冬天也因為這些從不“貓冬”的溫室大棚而顯得生機勃勃,附近的村民有了在家門口務工增收的機會。“這個園區都是電腦控制的,我在這兒干活,就是培培土、剪剪枝,一天能掙200多塊錢,挺好的。”長發村村民王寶義說。
2023年,長發村積極打造大櫻桃農光互補現代農業產業園,盤活閑置土地資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立大櫻桃“起壟栽培+寬行密植+高光效樹形+溫控自動化+補光技術+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高優省栽培技術模式,實現了園區智能環控系統精準管理,為綠色農業生產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產業園的建成,為穩步擴大外向型設施農業生產面積提供了生產示范,通過‘農旅融合’‘農光互補’的綜合業態發展模式,助推扎賚特旗農業發展、結構優化調整和鄉村產業振興,為進一步推進農光互補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奠定了基礎。”華昇農牧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韓畢力格說。
如今,行走在興安盟,成片的設施農業蔚為壯觀,棚內四季常綠,果蔬飄香。2023年,興安盟設施農業占地面積達3.63萬畝,較上年增加0.33萬畝。有棚室14167棟,其中日光溫室10608棟。蔬菜、瓜類、水果、食用菌的種植比例,分別達到75.5%、6.4%、11.8%、6.3%。興安嶺上興安盟,科技賦能設施農業,“菜籃子”拎得更穩,“果盤子”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