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我們保持定力,精準施策,經濟工作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當前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素條件不斷增多,總體處于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趨勢。新的一年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我國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增速比2022年提升2.2個百分點,圓滿完成了年初制定的5%左右目標。具體來看,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市場需求穩步恢復,消費成為拉動經濟的關鍵力量。隨著我國一系列擴內需促消費政策落地顯效,居民消費出現恢復性增長,市場銷售加快增長,202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4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2%,消費重新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隨著消費者購物、聚會、出游等活動增多,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消費需求不斷釋放,我國服務消費市場持續向好,2023年服務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0.0%。其中,網絡購物占比穩步提高,線上消費規模持續擴大,2023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超過13萬億元,增長8.4%,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7.6%。
二是生產活動加快回升,制造業投資穩中有升。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續推進,我國企業生產經營信心持續向好,實體經濟活力進一步增強,國民經濟中大部分行業處于加快回升態勢。2023年,我國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4.1%、4.7%和5.8%,其中第三產業明顯快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從投資來看,我國制造業投資穩中有升,高技術產業投資較快增長,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2023年制造業投資增長6.5%,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0.3%,快于全部投資7.3個百分點,保持較快增長。
三是經濟結構積極轉型,“新三樣”展現新優勢。經濟發展的低谷期,往往也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期。2023年我國經濟結構出現很多積極變化。首先,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呈現加快發展的趨勢,2023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2.2個百分點。其次,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速增長。2023年太陽能電池、新能源汽車、發電機組(發電設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4.0%、30.3%、28.5%。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產品出口持續保持高速增長,體現了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大競爭力。最后,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核心內容的“三新”經濟展現出蓬勃向上的趨勢,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四是企業盈利逐步恢復,私營企業利潤由降轉增。企業盈利狀況直接影響經營主體信心,從而影響經濟恢復的進程。2023年8月以來,我國工業企業利潤月度增速開始由負轉正,11月更是實現了29.5%的增長,從而實現了工業企業盈利的逐步恢復。2023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4%。我國工業企業盈利狀況的改善,是鋼鐵、有色、化工等原材料產業利潤降幅收窄和裝備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等先進制造業利潤加快增長等因素的共同結果,體現了經濟形勢的全面好轉。從不同所有制類型企業來看,不同類型企業利潤均有改善,但私營企業率先實現了利潤由降轉增,2023年1—11月增長1.6%,這說明國家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系列政策產生了積極效果。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
我國經濟發展既面臨著諸多機遇,但也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總體來講機遇大于挑戰,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從機遇來看,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產業門類齊全優勢,在面對外部沖擊時,我國經濟能夠表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能;我國宏觀政策空間依然較為充足,有條件進一步根據形勢變化調整宏觀政策調控力度;我國持續加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將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蘊含巨大發展機遇,我國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具備較好基礎,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創造了條件等。從困難挑戰來看,我國面臨的外部形勢依然嚴峻,向著復雜、多變的方向演變;國內經濟恢復增長的根基尚不牢固,總需求不足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依然不足,經濟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金融、房地產、產業鏈供應鏈等領域還存在一些風險需要高度關注。
為了更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宏觀經濟政策必須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統籌當前與長遠,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改革與穩定,統籌發展與安全,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一是統籌當前與長遠。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既要著眼于當前,又要著眼于未來,要注重短期政策對經濟長遠發展的影響。未來5到10年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但更重要的是要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轉換,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帶來的集約式增長。為此,必須要注重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要將長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結合起來,著力提高政策精準性和協調性,把握好政策的節奏和力度,避免“大水漫灌”加劇金融風險和結構失衡,推動中國經濟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軌道行穩致遠。
二是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根本要求。其中,擴大內需更多是服務于量的合理增長,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多是服務于質的有效提升。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恢復性增長階段,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宏觀政策的重心可以放在擴大內需上,目標是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使經濟盡快回到潛在產出的水平。一旦經濟回歸潛在產出水平,宏觀政策的重心就要轉換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換句話說,擴大內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實現經濟增長動力轉換。
三是統籌改革與穩定。以體制創新消除制度性障礙,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要途徑。通過市場化改革,尤其是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釋放經濟發展活力,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必須要將穩定作為基本前提,尤其是要避免對就業、物價、房地產等老百姓最為關注的領域造成大的沖擊。要在保障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實現準入暢通、開放有序、競爭充分、行為規范,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從而實現以改革促發展。
四是統籌發展與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是底線;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是基礎。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互動。在貨幣政策實施中,要強調精準性和穩健性,既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發揮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為實體經濟穩定增長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也要注意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尤其是國外輸入性金融風險、地方債風險和房地產風險等。在財政政策實施中,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優化財政資金支出結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作用,有效帶動擴大全社會投資,帶動消費升級,促進創新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作者原磊,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