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光緒年間,蒙古族一支烏拉特部落游牧來到陰山南麓及黃河北岸居住。到了夏季,因氣溫高、雨水多,人們容易感染熱毒、濕毒。一個叫巴特的將領,用一種生長在坡地、溝邊的草熬湯給族人喝,但這種藥湯有苦濕味,族人們不喜歡喝,特別是小孩。巴特就將它放入鍋中熬煎到一定濃度,將湯濾去渣滓,放入適量面粉加熱,不斷攪拌,待湯液變為糊糊狀,攪拌成碎塊,口感極好,族人十分喜歡。后來這種飲食與漢族飲食習慣逐漸融合,經過改良、演變,改用河套面粉熬制,到九分熟時加入蒿菜籽,繼續攪拌。熟后層層攤制,冷卻后切條,然后用調料調制即可食用。
此法做出的面涼粉口感柔韌而筋道,面條爽滑、筋道、耐泡性好,麥香味濃郁,有清熱敗火的功效,老少皆宜,深受人們喜歡。
面涼粉在河套各地廣為流傳,尤以天吉泰鎮大壩灘面涼粉最為正宗。當地的人們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面涼粉,一家做面涼粉,十幾個村鄰過來幫忙。一早就開始準備食材:面粉是用當地種的小麥加工的,特別筋道;蒿籽是做面涼粉必備的原料,可以增加面的黏性,還有健胃、消熱等功效。熬大湯是將整花椒、大料、姜片、蔥、蒜等調料一起置于鍋內,加水慢火熬,等這些調料的味入水之后,將其撈出,水中放少許食鹽、醬油、食醋、味精等,盛在盆里慢慢散熱。然后將黃瓜、蘿卜等切成細絲,裝盤;將小蔥、蒜切成末,鍋里倒入胡麻油,待油熱后,倒入蔥末,刺啦一聲響過后,滿屋香氣,幾分鐘后,將蔥花油盛出。
調味品準備就緒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和面、醒面、洗面了。十幾個女人分工明確,幾個人和面,其他人揉面、洗面。和面是有講究的,需要用溫水將面攪拌起來,使勁兒揉。面既不能硬,也不能軟,這個度全靠經驗把握。面揉到光滑為止,放入瓷盆內,蓋嚴實了,這就是醒面。大約半個小時后,水和面粉充分融合,這時的面細白光滑,富有彈性,散發出一陣陣麥香。
洗面是一道復雜的工序:先準備一個大盆,然后幾個女人把醒好的面分別放進瓷盆里,加入水,開始搓洗面團。等水變得渾濁了撈出面團,把帶有面粉的水倒入準備好的大盆里。如此反復洗那面團,直至再也無法洗出淀粉后,將面團從盆里拿出。那面團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光潔細膩,看上去就像一塊被榨干了水分的癟芋頭,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但你可別小瞧這塊面,把它擱在籠屜里蒸,不一會兒,它就變成了蜂窩狀,熟了之后切成小方塊,那就是涼粉中最入味、最好吃的面精塊了。
洗好的面糊滿滿當當一大盆,這就是做面涼粉的材料了。大鐵鍋里加入適量的水,倒入面糊,爐膛里加火,體力好的婦女手持一根大搟面杖,不停地攪動面糊。鍋里的蒸氣,爐膛里火苗的熱氣,令攪動面糊的女人汗流滿面。一個累了,另一個接過搟面杖繼續攪動。等面糊黏稠之后,將蒿籽撒進鍋里,攪拌均勻,蓋好鍋蓋,慢火熬一會兒。等到蒿籽的顏色由黑變紅了,就說明熟了。這時候,十幾個女人齊上陣,每人手里拿著一個用高粱稈制作的篦子,兩名婦女手持勺子,從鍋里舀出面糊攤在篦子上,這就是攤涼粉。攤涼粉也是一項技術活兒,既不能厚了,也不能薄了,要均勻攤開,而且要和篦子一樣呈圓形,如此反復攤五六層。
一篦子涼粉端進屋里,女人們一層一層取下涼粉,切成條狀,放進碗里,然后澆湯,夾菜、舀油、放辣椒。一碗碗色香味美的面涼粉遞給客人,客人們一邊拌涼粉,一邊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