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清晨,驅車駛入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沐淪河一級支流古日古勒臺河上游,一座無邊的冰川,映入人的眼簾,寒風陣陣將湖面上的冰雪吹得飛舞,仿佛是一幅冰雪世界的畫卷。
“這里就是巴林右旗草原水庫,是自治區第一座草原沙壩水庫。”正在水庫日常巡查的水庫管護中心管護員烏蘭巴特說道。這座興建于1975年的水庫就像一張巨網,連接農田和草原,保護下游集通鐵路、G303國道、通信線路、供電線路等重要設施的安全,護航下游8個村、5600人、5萬畝農田。
烏蘭巴特擔負著維護水庫安全的重要職責,盡管戶外寒風瑟瑟體感涼涼,他依然堅守,巡視著水庫周邊及水庫內部水壩、泄水口、奔水口、堤防,仔細觀察各個部位是否存在裂縫、滲漏等問題,確保水庫結構的穩定和安全。
巡視一圈已有小時有余,烏蘭巴特又來到監測點位,通過監測設備和儀器及時了解水位的變化。“近50年的草原水庫依然堅固如初,這源于當年修建時工人戰天斗地的勇氣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談及修建水庫的崢嶸歲月,烏蘭巴特便打開了話匣子,講起了流淌在這里震撼又感人的故事。
時間指針撥回到1975年,在草原水庫建設立項后,巴林右旗人民建設熱情高漲,積極響應號召,爭先恐后地報名參加,只為一句話——聽黨的號召。據統計參與草原水庫建設會戰的各族干部群眾達到4000多人,最多時達到8000人。“藍天白云做棉被,野菜煮熟算改善”這是草原水庫工程建設者的豪邁歌聲,也是當年建設現場的真實寫照。
百里工地,紅旗飛揚。大壩施工采用人工及馬車上土、拖拉機碾壓及人工夯實的形式建造,大家自帶粗糧、咸菜來到工地,沒有地方住就自搭茅棚睡稻草鋪,鞋子壞得快就編草鞋穿,沒有專業工具就用最原始簡陋的鐵錘、鋤頭、手拉車,像愚公移山一般一點點地筑造大壩。
工程一路高歌猛進,經過歷時17個月的艱苦施工,總用人工39萬多個工日,完成土石方31萬多立方米,草原水庫工程于1976年7月15日竣工,8月投入使用,在滾滾流淌的查干沐淪河上筑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草原水庫是巴林右旗群眾投工投勞集體“大會戰”的產物,全旗人民始終響應著黨的號召,發揚著“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全旗干部職工發揚偉大建黨精神,描繪出了巴林大地上民族團結的嶄新畫卷。
50年來,巴林右旗草原水庫為當地發展貢獻了水利力量,增進了民生福祉,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進入新時代,“強化水資源保障能力”被納入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中,為巴林右旗草原水庫發展指明方向,草原水庫已先行一步,將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可觀的經濟價值。
“目前水庫里養殖了花鰱、白鰱等,都是可以凈化水質的魚類,可以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的雙贏。”巴林右旗草原水庫管護中心主任姚玉軍介紹,近年來,水庫在做好水質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探索原生態潔水模式,采取了以保護水環境為目的的“大水面生態漁業”,選擇適當魚類進行人工放養,實行“人放天養、以魚養水”的生態養殖模式。巴林右旗草原水庫逐漸形成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水產養殖、生態保護及旅游等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
每年冬天,“人放天養”的“水庫魚”迎來冬捕大戲,水庫內4-5萬斤魚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未來草原水庫也會引進螃蟹養殖,湖面垂釣等新業態,直接或間接地帶動周邊農民增收致富。”姚玉軍表示,流逝的是時光,不變的是精神。巴林右旗草原水庫修建時的精神將薪火相傳、歷久彌新,浸潤和激勵草原水庫人堅韌不拔、賡續奮斗。(草原全媒·內蒙古新聞網記者 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