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時節,走進通遼市開魯縣麥新鎮蘇家堡村智能溫室大棚,潮濕的泥土味撲鼻而來,鮮紅飽滿的西紅柿宛如一個個小燈籠點綴在綠葉間,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村民們穿梭在棚內采摘、裝箱,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這是沙瓤西紅柿,軟糯、口感綿密,1個大棚能產11000斤到12000斤,按照每斤3.5元的批發價計算,3個棚大約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蘇家堡村黨支部書記馬景立指著長勢喜人的西紅柿介紹。
據了解,去年,蘇家堡村利用壯大集體經濟項目資金,建設了3個智能溫室大棚,用于栽植西紅柿,并由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負責經營管理,得益于控溫、補光等智能技術手段,蘇家堡村的西紅柿顏值高、口感好,一上市便成為了居民餐桌上的“新寵”。
“以前我一直在市里和縣里進貨,自從蘇家堡村的柿子上市后,我再也不用舍近求遠去外地拉柿子了。蘇家堡村的柿子新鮮、好吃,賣得特別快。”開魯縣麥新鎮郭家水果蔬菜店負責人郭海巍說。
蘇家堡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產業,不僅讓村里的集體經濟筋骨“壯”了起來,也輻射帶動了當地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自打村里建起了暖棚,我就在這打零工,一天能掙百十來塊錢,還不耽誤家里的活兒,挺好的。”實實在在的收益,讓蘇家堡村村民劉德偉獲得感滿滿。
產業興,鄉村旺。馬景立對于蘇家堡村未來的規劃與發展信心十足:“大棚下一茬計劃栽植瓜類或者育秧苗,還能為村集體經濟增加6萬元左右的收入?!?/p>
一村一品,一村一策。開魯縣把做大做強村級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切入點,發揮中央、自治區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項目示范帶動作用,通過發展產業、投資置業、創辦實體、資產盤活、入股經營、鄉旅開發、資源利用、服務創收等方式,積極打造多輪驅動的富村引擎,攢足鄉村振興“厚家底”。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縣217個嘎查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4億元,57%的嘎查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
內蒙古日報·草原全媒記者:薛一群
通訊員:呂志敏 胡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