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2月18日電(記者李志浩、張鐘仁)在家鄉開新中式面點店不到一年,過年期間,26歲的于嘉慧遭遇開店以來第一次“意外”。
“我原本計劃外出旅游過年的,結果今年威海冬季旅游非常火,顧客一直不減。”于嘉慧說,從去年11月到春節假期,她只休了大年初一,“實在忙不過來。”
于嘉慧的店名為“膠饅青年”,是一家以膠東面點為主題的城市伴手禮店鋪。面向全國推介家鄉的傳統美食,是她的開店初衷。“我看到很多年輕人熱衷鉆研西點,我想通過這個店告訴大家,中式點心也很棒。”她說。
于嘉慧正在整理店內面點商品。新華社發
花餑餑等膠東傳統面點與當地的群眾生活、地方風物緊密相連。每逢重要節日、紅白喜事,傳統面點必會被端上餐桌、禮堂等。一塊普通的白面,能做成仙桃、石榴、燕子、飛龍……如今,花餑餑是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想讓各地朋友看到,傳統的膠東面點不只屬于節日慶典,也是很贊的日常點心。”在于嘉慧的小店,傳統面點獲得新的“精氣神”:產品包裝小巧、新穎,命名也別出心裁,比如花餑餑叫“爭氣餑餑”,喜餅叫“滿腹經綸”,抓豆叫“碎銀萬兩”……
除了讓面點造型更貼合年輕人的心意,于嘉慧還下大力氣提升口感與品質,“用好的食材,用健康的配料”。春節前訂單多,為了確保品質,她專門到合作的工廠駐廠監督多日。
同程旅行2月17日發布的《2024春節假期旅行消費報告》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威海是全國旅游熱度漲幅較高的城市之一。大量游客步入于嘉慧的小店,近距離認識膠東面點。“我白天接待進店顧客,晚上還要包裝禮盒到十一二點,太忙了。不過讓我驕傲的是,很多外地游客品嘗過后,都很認可我的產品。”于嘉慧說。
同樣在為膠東傳統面點發展而忙碌的,還有30歲的周海寧。從母親手中繼承傳統面點手藝已近10年,周海寧手藝好、創意多,她的店在家鄉威海臨港區汪疃鎮頗有名氣。
周海寧正在制作飛龍花餑餑。新華社記者李志浩 攝
“手藝好也有手藝好的煩惱!”周海寧笑說,今年春節前她曾經許愿:“希望今年不要累哭。”整個臘月期間,因為來自全國各地的花餑餑訂單太多,周海寧和團隊每天只睡五個小時,其余時間全用于趕工。
這是周海寧制作的飛龍花餑餑。新華社記者李志浩 攝
這些年,周海寧和母親以花餑餑的傳統寓意為基礎,結合文化潮流和市場需求,先后推出醒獅餑餑、蛋糕餑餑、寵物餑餑,又搭配造型組合,用豬頭和元寶組合寓意“珠寶”、福娃和葫蘆寓意“福祿”……新產品廣受歡迎。為了傳承老手藝,母女倆還面向全國招生,近10年時間,一共培養100多個花餑餑匠人,其中半數來自全國各地。
周海寧在展示她制作的刺猬花餑餑與飛龍花餑餑。新華社記者李志浩 攝
與周海寧一樣,26歲的林鵬也是花餑餑手藝的青年傳承人。父親林榮濤是膠東花餑餑習俗的山東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年輕的林鵬卻有著不同于父親的藝術追求,用7年的沉潛鉆研“青出于藍”。如今作為威海一家花餑餑生產企業車間主任的他,帶領數十名工人制作花餑餑等傳統面點,將“巧思”發往全國。
這是林鵬制作的花餑餑模型。新華社記者李志浩 攝
“花餑餑分量重,情意也重,它承載傳統、寄寓美好,相信會一直是人們表達愛與祝福的載體。”林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