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的巴林草原,積雪與群山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朦朧的雪景畫卷。
驅車從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鎮(zhèn)城區(qū)出發(fā),一路向西,便是大板鎮(zhèn)浩饒沁嘎查萬畝沙障區(qū)。“歷經30年的防沙治沙,如今浩饒沁沙地已變成綠洲?!痹蛷枱籼K木(現已并入大板鎮(zhèn))副蘇木達寶音說。
俯瞰巴林右旗1萬多平方公里沃土,雙翅橫展,狀若蝴蝶。作為治沙的一大創(chuàng)舉,“網格化沙障固沙法”見證和記錄了巴林右旗各族干部群眾戰(zhàn)黃沙的智慧和勇氣。
“黃沙滾滾、荒丘肆虐、路斷人稀”,這是20世紀90年代初巴林右旗浩饒沁沙地附近牧民生活的真實寫照。當時,全旗沙化土地面積達402.76萬畝,占全旗總土地面積的26%,沙區(qū)人飽受風沙之苦。
沙地,必須治理。怎么治?20世紀90年代,巴林右旗首創(chuàng)“網格化沙障固沙”模式挑戰(zhàn)“黃龍”,為全國防沙治沙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1993年秋,原巴彥爾燈蘇木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全蘇木5000多名各族干部群眾手拿鐵鍬、肩扛樹苗,向浩饒沁沙地宣戰(zhàn)。在經歷沙地“直種樹苗”和“沙障帶治沙”方法治沙遇阻和樹苗成活率不足40%后,原巴彥爾燈蘇木林工站提出沙障與沙障相連接的“網格化沙障固沙法”,即采用長度1米以上的柳條、錦雞兒條和楊樹枝等,在樹苗四周埋設長寬各4米的正方形沙障。
網格化沙障有效阻擋了風沙對樹苗的侵襲,到1995年,浩饒沁沙地的樹苗成活率超過90%,沙障里的踏郎條全部生根長葉形成再生沙障。
“黃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巴林右旗林業(yè)和草原局副局長修廣成說,全旗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造林與封育相結合,著力實施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護等系列生態(tài)工程,助推全旗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質增效。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巴林右旗累計完成營造林172.54萬畝,實施內蒙古東部草原沙地綜合治理項目5.6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10.45萬畝,實施森林撫育26.16萬畝,實施人工種草26.2萬畝……
2023年10月24日,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堅決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zhàn)”為主題的防沙治沙實踐活動在西拉沐淪蘇木迫毛都嘎查的沙地上拉開帷幕,吹響新一輪防沙治沙的號角,70余家單位的1000余名黨員干部參與其中。
“人工造林10萬畝,封山育林5萬畝,工程固沙6萬畝,規(guī)劃退化林分修復27萬畝,重點區(qū)域綠化1.75萬畝,錦繡海棠經濟林建設0.3萬畝……”巴林右旗委書記靳江波用一段數據擘畫“十四五”防沙治沙“作戰(zhàn)圖”。
寒來暑往,日夜兼程。巴林右旗將凝聚起防沙治沙強大合力,全力改善沙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tài)安全屏障作出應有貢獻。(內蒙古日報記者 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