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珍惜水、節約水、用好水,是關系自然資源保護和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的大事。
通過管理節水、工程節水、農藝節水、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等舉措,實現節水1.426億立方米,超額完成2023年初1.17億立方米節水目標。河套灌區獲評全國節水型示范灌區……
2023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大力推進農業節水控水工作,全面打響農業節水增效攻堅戰。
節水滴灌農田(資料圖)
把節水工作擺在突出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同部署、共推進,我市水事業展現出生機勃勃的氣象。各級各部門全力做好“節水優先”的巴彥淖爾答卷。
市委、政府把發展高效農業和節水產業作為全市一號工程,制定農業節水增效攻堅戰實施方案,成立由市委書記、市長任雙組長的領導小組,組建市縣兩級指揮部和9個工作專班,研究破解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堵點、難點問題,加強綜合調度、項目推進、督促檢查、跟蹤問效、實績考核,舉全市之力推進農業節水控水工作。
由水利部門牽頭,聯合河灌、農牧、發改、科技等部門力量,突出項目引領、示范引路、科技引航,建立健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協調聯動、會商研判等機制,聯合攻堅推進。
出臺《巴彥淖爾市農業深度節水控水獎勵辦法》,安排1億元獎勵資金,對定額內實現節水的用水主體和推進節水成效明顯的縣鎮村戶進行獎勵補貼。
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市、縣、鎮、村四級宣傳陣地,通過各種媒介平臺大力宣傳農業節水的政策舉措、成功典型、實施效果,把節水工作轉變為社會行動自覺,帶動廣大農戶、用水主體轉變思想觀念、積極支持參與。
有關部門將精準核實灌溉面積作為強化用水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舉措。開展全市灌溉面積起底核實“百日會戰”,核查農戶22.6萬戶、灌溉面積1241萬畝,完成灌區一張圖的面積賦碼、核實上圖工作,為水量調配、用水確權、以量計費奠定了基礎。積極推動《巴彥淖爾市農業灌溉節水條例》立法工作,以逐步實現農業節水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嚴格用水總量和強度控制,在黃灌區將引黃水量精準確權到國管直口渠,發放引黃灌溉用水權證2761張,為總量控制提供依據,在井灌區全面推行“以電折水”計量,在超采區實行畝均取水限額管理,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2個地下水超采區的4544眼機電井全部安裝了智能計量設施。壓減秋澆用水,以8.8億立方米的實際耗水量完成秋澆任務,畝均耗水量由256立方米減少到200立方米。
在河套灌區水量信息化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李占強通過“數字墻”就能了解總干渠各分水樞紐的水情信息等?!耙赃@些數據為基礎,我們及時進行水量調度和灌區工情監控,切實提高了灌區水量調度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安全性,提升了引黃水資源的利用效益和效率?!崩钫紡娬f,在過去,這些水情信息完全依賴人工記錄,費時費力,如今的信息化手段讓灌區水量調度更加科學精準、及時高效。
除了信息化建設,我市還加快節水重點工程建設,夯實節水基礎保障。“十四五”期間將投資18.4億元實施河套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引入社會資本23.13億元,啟動實施水權盟市間轉讓二期工程。2023年底,兩項工程共計完成投資12.52元,完成骨干渠道襯砌461公里,使襯砌率由2020年的36%提高到50%以上,改善灌溉面積400萬畝以上。同時,高質量完成了河套灌區整灌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國家試點93萬畝和新增120萬畝以上引黃滴灌水肥一體化項目,進一步提高了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我市還突出科技支撐,與國內17所科研院校合作,共建河套灌區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應用推廣中心、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創新中心,開展節水項目示范、科研技術攻關。委托水利部灌排中心對河套灌區生態功能需水量、安全節水潛力、引黃滴灌整體布局進行分析研究。啟動實施灌區水資源時空調控與節約集約利用技術集成示范項目,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為破除發展壁壘,保障農業節水工作有序推進,我市抓好灌區體制機制改革、水權確權交易、農業水價改革、群管組織改革等工作。將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所屬7個分中心由公益二類事業單位調整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落實財務體制“收支兩條線”,人員供養由市財政全額保障,從根本上解決了以水養人問題。在磴口縣大灘渠、臨河區永濟渠灌域開展水量精準計量和水權交易試點改革,設立市縣兩級水權交易中心,探索跨鄉鎮、跨區域、跨行業用水權交易,已交易水權331萬立方米,實現收益102萬元。出臺國管農業水價改革方案,開展地下水資源收費試點改革,實行“用水收費、超額收稅”管理,通過價格杠桿倒逼群眾增強節水意識。因地制宜對全市2381個群管組織進行整改、撤銷、重組,成立水務合作社358個,統一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備案,全面規范了基層用水組織管理。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思想引領新征程。今后,我市將扛牢盡好治水節水興水責任,堅持節水優先,強化用水管理,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