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從臨河市中心一家有名的蛋糕店買了幾樣早點,有豆沙小面包、芝麻餅、糖汁核桃,居然還發現一樣我們小時候愛吃的“黃油果條”(河套方言:油個節節)。
回到家,先嘗了“黃油果條”,和記憶中的味道相差甚遠。現在的“黃油果條”油少、精致、酥軟、味淡,過去的“油個節節”,用豬油或牛羊油炸制而成,味大、脆硬、有嚼勁,泡在奶茶里,再泡上一些炒米,真是香甜入口,回味無窮。
這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事情:
我在海流圖鎮生活了7年。
我隨父母工作調動,1980年到了當時的烏拉特中后聯合旗(現在的烏拉特中旗),1987年考上大學離開。那7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少年、青年時光。
剛搬來時,我們一家人對內蒙古的飲食習俗都不太習慣,因為我們一直不吃羊肉,不喝奶茶和磚茶,只吃豬肉、素油,喝茉莉花茶,不喝酒,所以融入鄰居、父母的同事朋友的速度很慢。
但是,我們已經來到邊境牧區生活,就一定要入鄉隨俗、改變自己的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朋友、同事、老鄉們的講解、推介、分享,甚至手把手教學下,我父母也學會了燉牛羊肉、吃羊雜、沏磚茶等。
記憶特別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年準備年貨,我家隔壁來自東北蒙古族的大爺大娘要利用禮拜天炸油餅、馓子和“油個節節”,邀請我父母去學習、品嘗,我父母欣然答應。大上午去的,從和面開始學,到如何切,油溫如何掌握,再到下鍋開炸,炸到什么成色出鍋,我父母一邊觀摩,一邊親自操作,直至天黑點燈,終于學到了“真經”!
隔天,在我們自己家,我父母真正“實戰”了一次,終于炸出了“內蒙味道”。一家人歡呼雀躍,我們兄妹三個大快朵頤、一飽口福。
當時海流圖小鎮上有個很小的食品廠,只能生產醬油、醋、豆醬等簡單產品,還有幾樣小點心。這幾種小點心雖然不是高級珍饈,但是別有風味,挑動著我們的味蕾。有小蛋糕、桃酥、麻葉、糖球,還有一種形狀像飛起來的樣子,我給起了一個綽號——“狗尾巴”。
那時,只有逢年過節,父母才會買兩三包點心回家。或者客人來家做客,手里會提2包點心和2瓶水果罐頭。等過幾天,打開點心包裝,先找自己喜歡的點心解解饞、香香嘴,那滋味真叫一個美!
隨著時光的流逝,這些小食品廠早已消失在人海中了,可那些小點心的滋味卻牢牢刻印在我的記憶中。無處尋找,也無須尋找了。
那時候的食物好吃、印象特別深刻,僅僅是因為物質匱乏嗎?我想,還是因為青少年時光是最無憂無慮的,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那么幸福、那么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