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杭錦后旗陜壩鎮紅星村花菇產業園內,村民們正根據花菇的大小、形狀、色澤、品相,熟練地分類采收。對于家門口這份工作,大家打心眼兒里高興。“自從村里發展了花菇產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村民也可以在家門口就近打工。”紅星村黨支部書記喬世林高興地說。
進入大棚,淡淡的菌香撲鼻而來,一排排立體栽培架有序排列,一袋袋菌棒放置整齊,一朵朵花菇撐起褐色的“小花傘”,飽滿瑩潤、長勢喜人。喬世林看在眼里,喜上心頭。“要不是鎮里的干部帶我們外出考察,哪能有這么好的項目落地!”喬世林說。
采摘花菇
為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陜壩鎮黨委、政府率隊到山東等地考察,紅星村黨支部結合自身實際引入花菇產業,并牽頭統籌項目、資金、土地資源等,積極爭取鄉村振興銜接資金190萬元,建成28棟花菇種植大棚。“雖然建起了大棚,但村民們沒種過,根本不敢嘗試,最后決定采取‘黨支部+項目+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黨建引領、企業種植,農戶用資金、土地、勞務等入股參與項目建設。”喬世林介紹道。
當無人機在產業園上空盤旋時,28棟花菇種植大棚盡收眼底,場面蔚為壯觀。“我們進園后,又投資了300萬元,新建了11棟育菌棚、800平方米的菌棒生產車間,購買了制菌設備,達到日產3萬棒的制菌能力,實現育菌、制菌、出菇全生產鏈條。”花菇產業園海容鑫公司總經理鄭海清說,“2022年剛種植時,由于經驗不足,純收入只有10多萬元。隨著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提升,2023年純收入已達到80萬元,效益非常可觀。我們要做好示范引領,為下一步村民自種花菇奠定堅實基礎。”
據了解,紅星村黨支部每年按照190萬元的4.5%獲得分紅,每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8.55萬元。村民可以通過“參與管理、就業務工、租賃大棚”等方式增收。“自從村里建起花菇產業園區,我就一直在園區干活,一年能干八九個月,每天150元的工資,一年能掙3萬多元,不僅實現了在家門口穩定就業,還能照顧家庭,簡直是兩全其美!”村民劉秀清樂呵呵地說。
一個產業園,致富全村人。如今的紅星村村民,已經轉變為與合作社利益均沾的農業工人,切切實實感受到“看得見”的變化,得到“實打實”的收益。“鎮里有部分深度鹽堿化土地,什么也種不成,已經荒廢多年,而花菇具有不與糧爭地、不與土爭肥的優勢,花菇產業園能將鹽堿地充分利用。農戶的房前屋后有很多閑置土地,我們準備利用農戶房前屋后的閑置土地,以及利用價值較低的部分鹽堿地建設花菇種植基地,由企業負責全程指導、包收包銷,預計每棚年收入至少3萬元。”陜壩鎮黨委書記李鋼信心滿滿地說。
花菇既富了紅星村人,也吸引了周邊鄉鎮村民的目光。陜壩鎮紅柳地村村民張懷已經觀察了兩年,看著一天天壯大的花菇產業,他再也坐不住了。2023年,他在自己閑置的土地上建起6棟大棚準備種植花菇。“從2022年開始,我一有空就來花菇產業園轉轉,這個產業不賴,正好能把家里的鹽堿地用上,今年開春我也要大展身手了。”張懷得意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