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區黨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打造北疆文化這一具有內蒙古特質的地域性文化品牌,營造凝心聚力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的濃厚氛圍。北疆文化融紅色文化和草原文化、農耕文化、黃河文化、長城文化等于一體,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揚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內容,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作為民族地區地方高校,要牢牢把握新形勢新使命新要求,積極轉變思路主動擔當作為,舉起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大旗,聚焦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在打響北疆文化品牌中彰顯使命擔當。
加強思政課建設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加強思政課建設,是解決教育根本問題最直接最關鍵的途徑。及時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學懂弄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各門課程不能僅僅是講清楚學理、道理、哲理,而是要必須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講清講透“三個離不開”“四個與共”“五個認同”、內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和現實、守望相助理念的豐富內涵、蒙古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時代價值。要抓好組織引導,組織教師開展教學培訓、集體備課、示范教學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創新教學方式,要提升教師在思政課堂上講故事的能力,闡釋好北疆文化蘊含的家國情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時代賦予思政課教師的重要職責,也是提升思政教學實效性的必然要求。要進一步豐富實踐教學模式,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利用好已經建成的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項目,吸納周邊文化場館,挖掘教學資源、組建教學團隊,制作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虛擬仿真課程,豐富實踐課教學。
豐富研究內涵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自治區黨委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近兩年,全區各盟市先后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各研究中心在課題研究、實地調研、學術交流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23年,經自治區民委牽頭實地考察,確立了19家自治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培育)基地。從總體看,研究基地還處于發展起步階段,高水平研究成果少、成果轉化效能不突出、功能也相對單一。下一步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引進博士級別的領軍人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需要具有民族學、歷史學、哲學等深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在全區范圍內比較稀缺,引進也比較緊迫。各研究基地的發展需要做好前瞻性規劃,引進人才積極開展課題申報和研究闡釋,加快構建話語體系,帶動研究基地高起點起步。二是既要抓好理論體系構建,也要抓好實踐效能轉化。因地制宜因時而化推動研究成果與構建共有精神家園的有機結合。三是規劃建設主題展陳場所,營造校園協同育人氛圍。在展陳場所經常性展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文創作品,可以有形有感有效地達到思想浸潤的效果。
健全組織體系
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很重要的方面是抓好文化建設、增進文化認同。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就是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內蒙古地區優秀文化發展繁榮構筑共有精神家園。自治區的一些地方高校在北疆地方文化傳承發展方面起步較早,比如內蒙古民族大學的西遼河流域文化研究、赤峰學院的紅山文化研究、興安職業學院的馬文化研究、河套學院的河套文化研究等等,這些研究特色鮮明,對區域文化傳承弘揚作用明顯。地方高校處于區域文化的核心區,在區域文化傳承發展方面一直是主要的參與者,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從組織體系上看,有些地方高校還沒有建立起學院層面的機構,各部門包括教職工的研究項目基本屬于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合力。接下來院校應該從組織體系上進一步完善,凸顯學科優勢,整合好各方面資源和力量,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線要求,始終著眼于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做好北疆文化的創造性發展和創新性轉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有著五千多年綿長深厚的傳統文化的滋養,地方高校要以奮發有為的奮斗姿態、守正創新的精神狀態努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為地方民族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學理支撐,在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征程中貢獻高校力量。
(作者單位為河套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