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細節里儲藏著豐富的內容,有點滴驚喜與遺憾的穿插,有零碎情緒與感悟的交錯,有柴米油鹽與詩意的相撞。
歲月悠長,愛在日常。用心捕捉,平凡生活中時時有美好瞬間。細心打撈,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清歡與詩意。
——編者
吃午飯的時候,我說,咱們河套的春天就像一個傳說,樹也不綠,花兒也不開,二月已破,三月到來,人們還穿著過冬的衣裳,我想當大自然的搬運工,把南方的山水搬到這兒來,雨露均沾。媳婦不搭理我,繼續低頭吃飯。
然而,每年這個時候,內心還是會涌出一點莫名的歡喜,甚至是小小的激動。人到天命之年,對季節輪回就格外敏感。像有什么好事就此發生,不知道這能不能算是人的一種物理屬性,與天地因時而動。
當然,家里的犄角旮旯也要收拾收拾,不用的東西該扔就扔,物見本色,人要精神。媳婦說,把臥室的床往邊上挪挪,空間大了,也顯得整齊好看。夫人說的是,聽老婆的話,跟自己走,沒錯。她的腰不好,我就自己床頭一下床尾一下,慢慢往過挪。一個不小心,把右膝關節扭傷了,坐在床上不能動彈,倒是沒有立刻腫起來,骨頭應該沒什么大礙。媳婦一個勁兒埋怨自己不該出這餿主意,要帶我去醫院拍片子,我犟著說不用,休息一兩天再看情況。
主意沒毛病,是人“餿”了。兩人坐在床邊開始聊天。年輕的時候,要是在馬路上摔倒了,立刻爬起來,顧不上疼痛,先左右看看有沒有人,然后把身上的土拍打干凈,隨即離去。現在要是摔上一跤,得趴在地上反應一會兒,摸摸這兒,按按那兒,判斷一下身上的零部件有沒有出問題,再爬起來。
況且,右膝蓋前些年爬華山的時候就傷過一回。那時四十幾歲,心氣兒足,一口氣攀上了華山的北峰,又原路徒步下來。一路上能與我們比試一下的不過六七個人,年齡看上去都沒超過三十五六歲,其中還有兩個外國小帥哥。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何況是華山?已是華燈初上,燈光被山體和樹木遮遮掩掩,好似一條蠕動的巨蟒,我們還在半山腰。媳婦蹲在路邊,哭笑不得,沖我吼:再不要跟我提山!從華山下來,兩條腿疼了差不多有半個月,尤其是右膝蓋。
這條腿算是落下了病根兒,今天只不過是借題發揮。還沒有等到春暖花開,就被春天撞了一下腿。第二天,腿疼有所緩解,就堅持去圖書館看書。上衛生間的時候,一瘸一拐沿著長長的走廊蜿蜒而去,有迎面走來的善意,有坐在一旁的冷漠,一個個照單全收。邊走邊想,我若是個殘疾人,會怎么面對人們的目光,又會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能至于無樂,而無不樂乎?我不知道。安慰別人容易,療愈自己可就難了。我更加敬佩史鐵生以及那些身殘志堅的人了。
這一次,算是“躬行”了他們的生活,時髦的說法叫沉浸式體驗。而對我,真是因禍得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