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離開小山村泥河灣后,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雖然時常想起家鄉、想起父母,但是忙于工作、忙于生活,家和父母慢慢地就成了“遠方”。
剛參加工作時是在鄰縣,三四個月可以回去一次。因為年輕,即便回去了,除了在家里吃飯,幾乎都在外面玩。五天假期一晃就過去了,基本沒有和父母交流的機會,也沒有注意到父母渴望交流的眼神。成家后,回老家的次數和時間就更少了,也就是中秋節和春節,走走親戚、訪訪朋友,用于陪伴父母的也就兩天時間。后來在單位擔任了一個小職務,過節時帶班,就更沒時間回去了。回去了,往往也是住一夜或是吃一頓午飯就走了。那時,我注意到了父母不舍的眼神。下崗后,我去了外省打工,每年秋天回一次老家,和兒子待幾天,去老丈人家看看,陪伴父母的還是兩三天。父母都已年過古稀,這時,我才發現自己欠他們很多很多。
前不久做了個小手術,回到父母身邊養病。心疼我的同時,母親不小心閃出一句心里話:“不是養病,我們根本和你待不了這么長時間!”在這十多天時間里,母親變著法兒地做我小時候愛吃的飯菜,父親也讓我幫忙做一些不影響我休養的事情,余下的時間就和我聊我小時候的事、他們年輕時的故事、村里的變化等。原來,他們有這么多話想說,而我卻一直沒給過他們機會。在我準備返崗的前一天,幾個同學知道我回來了,約好晚上聚一聚,我便和父母說晚上不在家里吃飯了,要和同學聚會。晚上九點多回到家時,父母在看電視。我剛上炕,母親就開始給我端飯,一邊端一邊說:“你愛吃黃糕、拌豆腐,飯店里做的哪有家里的好,你肯定沒吃飽。來,剛熱過的,趁熱吃!”我不想讓她失望,硬忍住淚水,吃了這頓夜宵。
愛和孝其實很簡單,有時只需你做一個客人、做一個聽眾,而我們卻以各種理由,沒有給父母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