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初心,鎖沙龍,拓富路。通遼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蘇木包頭嘎查黨支部副書記寶秀蘭堅守荒漠植樹治沙二十余載,譜寫了一曲讓沙漠披綠生金的時代凱歌。
1993年,寶秀蘭嫁到包頭嘎查。當時嘎查只有20多戶人家,大部分人家的房屋后墻都被流沙掩埋著。村子里只有幾十棵老榆樹和柳樹,到處都是白沙子,種不了地,牛羊也養不活。嘎查之北,橫臥著一條巨蟒般的大沙漠,一年四季風吹沙“舞”。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寶秀蘭萌生了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的念頭。她用賣牛的錢買了1200株楊樹苗,栽在房前屋后,由于當年雨水條件好,樹苗成活率達到了90%以上,這讓寶秀蘭堅定了治沙的決心和信心。
寶秀蘭
1995年,寶秀蘭承包了2500畝沙地,性格堅毅的她獨自一人騎著駱駝到娘家張羅了第一批樹苗,在娘家只待了一天,就牽著馱有1200多株樹苗的駱駝返程。頭頂烈日、腳踩黃沙,寶秀蘭牽著駱駝一趟一趟地運輸樹苗,回來后和丈夫一起把樹苗栽到承包的沙地里。每天早上5點前寶秀蘭就做好全家人的3頓飯,將孩子托付給老人,與丈夫進沙坨子植樹,餓了啃干糧、渴了喝涼水。沒有水澆樹,他們就趕著馬車從數里外的家往沙坨子里運;栽下的樹苗被風埋了,他們就挖出來重新栽;怕沒扎下根的樹苗被牛羊吃了,他們就日日坐在沙坨子上看著……日復一日的堅持,使她的2500畝荒沙地全都披上了“綠裝”。
2003年,寶秀蘭當上了村里的計生主任,組織上的信任更加堅定了她帶領群眾改善生態、治沙致富的決心。為了帶動村民加入治沙隊伍,她免費為村民提供樹苗。從此,每年從春到秋,扦插黃柳、播種檸條、撫育平茬,在嘎查的茫茫沙海中,總能見到村民們忙碌的身影。寶秀蘭也從被動接受村民咨詢,變成了主動帶領村民植樹、改善生態環境的領頭人。2012年,她當選為白音他拉蘇木第一名女村長。
寶秀蘭說:“我治沙種樹,最初就是為了填飽肚子,如今黨和政府信任我,防沙治沙,建設家園,是我的責任,我要當好群眾致富、沙漠綠化的帶頭人。”
2012年,為打造奈曼旗集中連片治沙示范地,寶秀蘭貸款15萬元,雇了50多人,包攬了5000畝黃柳栽培任務。寶秀蘭說,比起其他嘎查村,在防沙治沙方面,我們有更堅實的基礎和經驗,所以我主動攬下了10倍的任務,因為我知道我們一定可以做到。
如今,寶秀蘭個人承包的防沙治沙荒地已經達到了8000畝,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包頭嘎查已累計植樹造林30多萬株,全嘎查6.3萬畝的沙地面積,植被覆蓋度已達到50%以上。寶秀蘭也先后獲得“全國防沙治沙標兵”、內蒙古自治區“最美家庭標兵戶”、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通遼市第三屆“道德模范”、通遼市“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經濟生態兩手抓才是硬道理”。寶秀蘭結合包頭嘎查實際,帶動農戶大力發展養殖業,積極組織養殖戶外出參觀學習培訓,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養殖能手,提高了養殖戶的科學養殖水平,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真正地做到了讓每一戶村民的腰包鼓起來、笑容露出來,并如期實現小康目標。
近年來,寶秀蘭這個和沙子較勁半輩子的女人正在結合鄉村旅游發展的有利時機和地處4A級旅游景區——寶古圖沙漠旅游區內的優勢,帶領村民積極發展沙漠旅游,推動“農文旅一體化”融合發展,在保護好來之不易的治沙造林成果的同時,努力幫助村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