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壩的冰糕、冰棍兒那可是有點兒年頭了。具體能追溯到何年何月我不敢妄言。但從我記事起陜壩是沒有冰糕冰棍兒的,大約在上世紀60年代,陜壩有個國營副食品公司開始做冰糕、冰棍兒。說冰糕、冰棍兒也許現在的年輕人不清楚,按現在的叫法:冰糕就是冰激凌,冰棍兒就是雪糕。
那時的陜壩,一條南北大街上有一家副食品門市部,門市部后院有一個做冰糕、冰棍兒的車間,它是陜壩最早的冷飲加工廠。園子渠西岸邊上有兩個長寬數十米的冰窖,冰窖由黃土夯墻,上面搭著頂,到了夏天窖頂上還蓋著一層草簾,窖里放著冬天從渠里和海子里拉回來的冰,以備夏天做冰糕、冰棍兒之需。
到了做冰糕、冰棍兒的季節,有一輛小驢車從冰窖里拉冰塊送到冷飲車間去,這小驢車的后面常常跟著一群小孩,趁趕車人不注意偷一塊冰,那塊冰就是他們的冷飲。
酷暑難耐的季節就是冰糕、冰棍兒最紅火的時候,做冰糕的師傅休息了一冬一春便開始忙活了。他們首先將一個小鐵桶放入一個大鐵桶中間,把拉來的冰破碎后放入大鐵桶和小鐵桶之間,再把由奶粉、糖精和糯米粉合成的料倒入小鐵桶內,加入適量的冷開水,憑借鐵桶夾層的冰塊冷卻。與此同時,師傅們用一把鐵鏟在小鐵桶內不停地攪和,時間不長,一桶冰糕就制作完成了。糕米粉是用來增稠的,放奶粉和糖精做出來的便是白冰糕,不放奶粉放赤紅做出來的就是紅冰糕。
冰糕做好后,挖到一個小白瓷杯里售賣,白冰糕兩毛錢一杯,紅冰糕一毛五分錢一杯。這些做工粗糙的原始冰激凌,有效地為人們降解了夏日暑氣。特別是夏收的時候,農民們整村整戶地坐上生產隊的大膠車來鎮上吃冰糕,賣冰糕的門市部前常常排著很長的隊,都是等待買冰糕的人。就像現在農民到鎮里來,必須吃一碗釀皮一樣。等好不容易從門市部外面排隊到里面柜臺前,人們著急地付錢領票,然后去一個個大圓桌前搶凳子。搶不上凳子的人就看哪個坐著吃冰糕的人快吃完了,便等在后面,一只腳還踏在凳腿的橫梁上,生怕凳子讓別人搶了去。沒有搶到凳子的人便蹲到墻角去吃。
做完冰糕做冰棍兒,師傅們把做冰糕的原料加水后倒入鐵制模具,再在每個模具里插上一根小竹棍,等冷卻后放入水池稍微激一下便可以一根一根地取出來了。這一根根冰棍兒,不一會兒就被冷飲加工廠后門等待的一百多名小商販用一個個保溫桶取走了。白冰棍兒五分錢一根,紅冰棍兒三分錢一根,你再聽吧,從小鎮到鄉村到處都是“賣冰棍兒唻”的吆喝聲。
后來,鎮上又多了躍進冰棍兒廠和杭一中(奮斗中學)冰棍兒廠等幾家冰棍兒廠,也有了冷凍機等設備。冰棍兒做得比原來大了,并改名為“冰磚”,價格也漲至一根兩毛錢。賣冰磚的小商販手里提的小保溫桶,也變成了馱放在自行車后座上的小木箱。
再后來,旗里建成了乳制品加工廠。乳品廠從奶牛養殖戶那里收購牛奶,收回來的牛奶除了加工奶粉外,還制作雪糕。牛奶雪糕代替了冰棍兒、冰磚,同時也把小鎮的冷飲檔次提高了很多。乳品廠也做冰激凌,牛奶雪糕、冰激凌很快占領冷飲市場,原來的那些冷飲廠也都停產歇業了。
歷史總是在不斷地前進,幾十年以后,市場上的冷飲產品品種越來越多,鎮上原來的冰糕、冰棍兒、冰磚、雪糕、冰激凌已然成為幾代人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