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兒子的作業,語文老師留了一道仿寫的題,例句是這樣的:“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兒子是這樣仿寫的:“溫暖的春風吹拂著我的臉龐,那是春天的呼吸吧?春天的小雨,淅淅瀝瀝,那是春天的汗珠吧?柳枝隨風舞動,那是春天的頭發吧?燕子在電線上嘰嘰喳喳地叫,那是春天的笛聲吧?小花一點一點地綻放,那是春天的腮紅吧?”
讀著這些詩一樣輕盈、柔軟、嫵媚、動人的句子,心瞬間變得舒展了。春天,原來根本不用尋尋覓覓,它就藏在筆尖下,涌動在心田里。
“春”,是溫和與美好的代名詞。春花、春水、春草、春陽……這一切蓬勃與欣欣然,構成了整個春天。
春天,是能撩人的,也是能觸動和點燃情思的。隨手翻開的唐詩宋詞里,春的倩影,春的足跡,春的樣貌,甚至是她的一顰一笑,都被漢字定格,在唯美的意境里粲然搖曳。“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是錢塘湖早春的景致,充滿了生命復蘇的張力。“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是江南小巷深處的春日生活,在煙火世俗之外,氤氳著淡雅與詩意。“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這是追隨著春天的召喚,在旖旎春景里流連忘返的醉人記憶。
連詩人也說,不要去尋找春天,春天就在我們心里。《鶴林玉露》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尼姑趁著春季到來,離開尼姑庵去尋找春天,卻一無所獲。歸途中遇到一棵梅花樹,突然意識到春天原來就在自己身邊,有種“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之感。尼姑一下就頓悟了,于是寫下一首《悟道詩》:“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整日穿著芒鞋在隴頭上到處尋覓,勞心費力,卻找不到理想中的春景。無可奈何地回來,隨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聞著花香,卻發現眼前早已是春意盎然。短短28個字,卻道破了生活的真諦、人生的真諦。
春天的蓬勃,于遲鈍之人而言,大概只有綠樹成蔭、繁花成海之時才感覺得到。而對于那些張開了心靈的“第三只眼”、敞開了“第六感官”的人,春天無處不在,就像那位尼姑,就像我九歲的兒子。我所在的小鎮眼下春意仍淺,但兒子卻寫下了春天美麗的樣子。是聯想也好,是想象也罷,可若心里沒有春天,他何來斑斕的聯想、靈動的想象,又怎能寫下叫我自嘆弗如的詩一樣的句子?
春在心里,生命和心靈就會自動覺醒。春在心里,每一枚文字經過春的醞釀、洗禮,早早晚晚都會在平仄里發芽。春在心里,俯仰之間,天朗氣清,遼闊坦蕩。春在心里,懷揣夢想,勇毅前行。就算路途之上荊棘遍布也無妨,因為春天給了心靈披荊斬棘的勇氣、力量和信心。
天真的孩童用他純凈浪漫的抒寫,把春天訴諸筆端。他不知道,那些令人眼眸發亮、怦然心動的漢字,已經把春天留住。
櫛風沐雨的世人啊,當春天悄然來臨,若有閑情雅致,不妨約三五好友,賞春花,踏春泥,嗅春芳,沐春陽。若沒時間,見縫插針,擇一處寧靜,在融融春日里,把春天播種在心里。這一粒春天的種子里,有柔軟的詩心,有溫情的善意,有慈悲的情懷,有篤定的自信,有滿滿的期待。擁握著這一粒種子行走,無論走到哪里,都是欣欣向榮、春意盎然。
來吧,此時,此刻,請把春天播種在心里,讓它帶著祝福抽枝展葉,綠意滿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