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積極探索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率先在馬卜子村創新推行“黨建引領、統種共富”土地合作經營模式,推動農村“小田并大田”,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振興,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在大佘太鎮馬卜子村的農田里,機械轟鳴聲震耳欲聾,“統種共富”模式下的耕地已進入西瓜苗移栽階段。筆者看到,廣袤的田野上,新型農機來回穿梭,一棵棵希望的苗子被栽進地里,一幅春耕農忙畫卷在這里徐徐展開。
移栽
“以前地塊又小又分散,不太好經營,而且種植成本高,現在合作社把這些地都整改出來后,連片經營,不用買農資,合作社全部給辦了,年底合作社給分紅,挺好的。”村民董鵬程說。
“在支部領辦統種共富模式下,有華南農大等多所農業大學技師,以及我們當地農牧局農技人員跟蹤服務指導,而且我們有自己的農機服務團隊進行耕、種、防、收的農機作業服務,保證了農作物穩產增收。”大佘太鎮馬卜子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慧說。
“統種共富”土地合作經營模式是指由村黨支部領辦,農民自愿以土地入股村里的合作社,對耕地進行集中經營,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獲、統一銷售,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讓更多農民從中受益。村民王潤喜家有100多畝耕地,往年都種植玉米,地種好了每畝純利潤也就1700元左右。看著其他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以后,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今年他把自己家的26畝土地全也交給了村里,種植早熟西瓜。
“自己啥也不用管,省心,收入還比自己種玉米高,這好事以前想也不敢想。今年要種好了,我打算把剩余的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進行統一種植。”村民王潤喜說。
馬卜子村有71400畝耕地,過去農戶的土地較為零散,耕作費時費力,許多人就把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但收入有限。為徹底打破種植戶各自為戰、產業形不成規模、技術落后、成本高的“老大難”格局,2022年馬卜子村在鎮黨委和村黨支部引領下,以生產經營經驗豐富的云順豐合作社為領辦,開始嘗試“統種共富”種植新模式,鼓勵合作社承包農民入股土地,按照“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原則,對村里2000多畝耕地進行合作化經營,當年人均分紅1500元,比農戶自己耕種增收200元左右。
“我入股了120畝地,去年分了34萬元,我還跟上他們做點營生掙了3萬來塊錢,確實是一件好事兒。”嘗到“統種共富”甜頭的村民李強說。
“我們的收益分配是按土地入股比例,入股1畝土地,按凈利潤分紅。我們統一耕種,統一管理,有勞動力的村民可以回來合作社務工,按當時的市場勞動力再賺取勞動服務所得費用,又是一份收入,實現了穩定增收。”大佘太鎮馬卜子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慧說。
從2022年畝均純收入1500元到2023年將近3000元,隨著收入的增加,大佘太鎮馬卜子村黨支部引領的“統種共富”種植新模式得到了更多村民的認可,今年村里有46戶村民近8000畝土地入股集體化經營。
“大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接下來我們將自己入股蓋冷庫、建物流和液體配肥站,希望更多種植戶能加入進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張慧說。
近年來,大佘太鎮按照中央關于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黨建引領+統種共富”發展思路,堅持發展特色農作物,今年共種植辣椒4.5萬畝,高粱1.7萬畝,西瓜0.8萬畝等共計15.94萬畝。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實現“小田并大田”18.6萬畝,掀開“統種共富”新篇章,有力推進了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