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今年,我市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護山、節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綜合治理,堅決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全面建設防沙治沙模范區。
近日,市融媒體中心開展了“行走黃河‘幾字彎’ 書寫綠色‘三北情’”踐行“四力”全媒體采訪行動。本報今起推出“行走黃河‘幾字彎’ 書寫綠色‘三北情’”系列報道,全面反映我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扎實推進黃河重點生態區和北方防沙帶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生動實踐,充分展現黃河“幾字彎”攻堅戰中巴彥淖爾的新舉措、新進展和新成效。
磴口縣光伏+生態治理項目
暮春時節,沿著穿沙公路向烏蘭布和沙漠深處行進,可以看到楊樹、柳樹、梭梭、金葉榆、紫穗槐等各種樹木組成的林帶如旗如幟,種植了梭梭的阻沙網排列有序,一片新的綠洲正在形成。
“綠途”遙迢,行者常至。
今年以來,我市抓住春季造林的有利時機,謀勢而動,乘勢而為,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春季攻堅戰。
防沙治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市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發出了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偉大號召。
總書記的重要指示鼓舞人心,激勵著我市廣大干部群眾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
我市境內烏蘭布和沙漠面積506萬畝、巴音溫都爾沙漠面積1500多萬畝、蘇集沙地面積60多萬畝,是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主戰場。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全力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累計投入78.07億元,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完成防沙治沙面積1537萬畝,極重度沙化土地面積減少617.1萬畝,土地沙化面積和程度“雙縮減”,水土流失面積減少7800平方公里,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4月23日,行走黃河“幾字彎” 書寫綠色“三北情”——市融媒體中心踐行“四力”全媒體采訪行動啟動。春日里,記者赴我市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實地探訪干部群眾防沙治沙的新實踐、新探索。
久久為功 向“綠”而行
紅柳長勢旺盛,梭梭遍布沙包。一株株、一蓬蓬、一簇簇的沙生植物隨風起伏,如綠濤在沙海深處翻涌。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一棵接著一棵種,一代接著一代干,與荒漠風沙展開長達幾十載的較量,將沙漠牢牢遏制,創造了綠色奇跡。
在中國防沙治沙作戰圖上,磴口縣的位置十分醒目:黃河“幾字彎”的“彎頭”。磴口縣與阿拉善盟交界處的劉拐沙頭,是沙漠與黃河“握手”之地。磴口縣西面是“進擊的公牛”烏蘭布和沙漠,東部則是“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磴口縣是守沙要塞,更是治沙前沿。
記者來到烏蘭布和沙漠黃河岸線流沙聯防聯治攻堅區,看到沙丘上一排排麥草網格向遠處延伸,形成一張巨大的“金網”,緊緊鎖住了流動的沙丘。工人們正在種植梭梭幼苗,大家分工協作、配合默契、干勁十足。“我們在項目區開展阻沙入黃生態治理,進一步完善推廣‘磴口模式’,采取工程固沙+灌木造林+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農牧民利益聯結治理模式。今年將完成退化林修復0.17萬畝、新造林0.2萬畝,逐年完成森林撫育9.98萬畝。”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副主任何文強說。
春林初盛,青綠可期。
指著不遠處的一片樹木,何文強自豪地對記者說:“你看,幾年前我們種下的樹苗有些已經長得比人還高。就像養孩子一樣,我們對這里的每一棵樹、每一根苗都有感情。”
戰黃沙,守家園,謀發展。一代又一代巴彥淖爾人“與天斗、與地斗”,在望不到邊際的沙漠中闖新路。
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當時的盟委、行署就帶領廣大干部群眾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每到造林時節,大隊人馬來到沙漠和黃河岸邊,吃住在沙漠、奮戰在沙窩,掌燈砍條、月下栽樹,到處紅旗招展、熱火朝天。經過十年苦戰,終于沿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建起一條長308華里、寬30米~100米的防風固沙林帶,沿黃河西岸筑起長20公里的防洪堤,基本上根治了流沙和水患對農田和家園的侵襲及破壞,也培樹了“不畏艱難、負重前行,團結拼搏、敢于勝利,繼往開來、永不止步”的308精神。這一壯舉,成為當時人類治理沙漠的典范并載入聯合國治沙史冊。
從黃沙漫漫到綠意蔥蘢、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一代又一代防沙治沙人鍥而不舍、久久為功,持續推進產業治沙、生態富民、綠色發展,“煉”出“一種精神傳承、兩山理念引領、三生共贏發展、四方主體參與、五域系統施治”的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科學治沙 筑牢屏障
一片片草方格扎下,一條條防沙林帶建起,一行行沙柳檸條平茬復壯……隨著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的打響、一項項部署的落實,我市各地在防沙治沙中不斷展現新作為。
黃沙與綠蔭之間,是空間的交鋒,也是意志的對壘。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人們治理沙漠和荒漠化土地的能力不斷增強。
來到烏拉特后旗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走進林場深處,記者被眼前的景象驚艷:由沙柳、稻草、蘆葦、蒲簾等材料做成的各式沙障在沙地上鋪展綿延,成為陰山腳下一道獨特的景觀。
“2023年,管護中心開展了工程固沙+造封飛+農民利益聯結試驗。工程固沙選用稻草、沙柳、石頭、聚乳酸纖維沙袋等13種材料進行沙障固沙試驗。通過對不同立地條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成效進行比較分析,總結探索科學的防沙治沙模式和方法。”西補隆林業管護中心主任杜永軍說。
新時代的治沙人用科技力量創造了沙漠里的綠色奇跡,用青春成就了“綠進沙退”的治沙偉業。
20世紀80年代初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以下簡稱沙林中心)做了大量對比實驗,總結出窄林帶、小網格、低耗水的農田防護林技術模式,并從磴口縣推廣至新疆、甘肅等地。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適合的沙地栽種歐李、沙棘、金銀花等經濟植物,沙林中心又為磴口縣成功樹立了“靠沙吃沙”的樣本。
而烏蘭布和沙漠中的光伏板,讓科學治沙又有了一條新路徑。
光伏+生態治理,光伏板底下到底種什么?沙林中心經過多次實驗,提出光伏+梭梭、光伏+檸條、光伏+四翅濱藜這3種低耗水、易推廣、可持續、有效益的種植模式,為光伏+生態治理提供了示范。
藍天下,一排排光伏板吸收陽光轉化為電能,板下一行行梭梭苗沐浴陽光努力生長。在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項目區,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已經成為防沙治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早在2015年,抓住新能源發展新機遇,磴口縣開啟了“借光治沙”之路。目前,全縣已建和批復在建新能源裝機達522萬千瓦,光、林、草、藥融合發展的光伏+生態治理面積達15.6萬畝。
“‘磴口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科技支撐和地方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相當于‘前店后廠’,磴口是個巨大的試驗場,實驗成果全國共享。”沙林中心副主任張景波說。
從“平沙莽莽黃入天”到“綠情沙意煥新顏”,40多年來,沙林中心的工作人員靠科技、毅力、勇氣、堅韌,在烏蘭布和沙漠中闖出一片新天地。
2023年8月27日,三北工程研究院在這里揭牌成立,沙林中心全域47萬畝屬地將打造成全國防沙治沙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示范區,為“三北”地區精準治沙和三大攻堅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樣板。
因地制宜,科學防治。2023年以來,我市當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排頭兵,努力建設新時代防沙治沙模范區。按照“以水定綠、分區施策、因害設防”原則編制實施方案,將全市分為沙漠(沙地)綜合治理區、陰山及陰山北麓生態綜合治理區、河套平原建設區、濕地保護修復治理區4個區域,集中各類要素資源,打破項目行政界限,采取喬灌草結合、造封飛并舉、帶網片推進的綜合治理措施,開展集中連片規模化治理。
綠色,是沙海中最動人的色彩,是生命與希望的象征。圍繞著烏蘭布和沙漠邊緣,一批批參與者誓將防風固沙進行到底,科學推進防沙治沙,續寫著新的綠色傳奇和新的綠色文明。
綠富同興 點沙成金
漫長歲月里,人與沙,從對峙抗爭找到了相處的方式。沙里生“金”的致富故事不斷上演。沙漠種植、沙漠養殖、沙漠旅游等立足沙漠光熱資源的特色產業正在大漠興起。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萬千瓦光伏+生態治理項目磴口縣85萬千瓦子項目區,一片片蔚藍色的光伏發電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公司工程部部長郭敏介紹:“項目區推行板上發電、板下種植,以抬高光伏陣列距地面高度1.8米、拉大陣列間距12米的方式,為種植灌草留足空間,實現光伏產業與生態治理有機結合。項目于2023年12月22日建成,今年1月21日全容量并網,運行周期內年均上網發電量可達17.5億千瓦時,完成生態治理面積約2.6萬畝。”
如今,在烏蘭布和沙漠連綿起伏的沙地上,整整齊齊排列著藍色的光伏板,曾經最貧瘠的沙地和荒漠生長出無限生機。
在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工人們將晾曬好的一根根蓯蓉精選后切片,加工成一包包精致的蓯蓉片茶。公司董事長魏均向記者介紹,每年四五月是蓯蓉的收購季,再晾曬兩三個月,達到七八成干后,進入車間進行營養成分的檢測挑選,然后再精加工成蓯蓉片茶、蓯蓉原漿等。“公司年銷售額可達3000萬元,除了有經濟效益,還能帶動當地農牧民就業增收。”魏均說。
育苗產業也改善了當地農牧民的生活。磴口縣隆盛合鎮公地村村民趙忠福從15年前開始種植胡楊。“起先要在溫室大棚里繁育種苗,半年后在育苗袋內扦插種苗,在田地里培育3年后,再到平緩沙地里種植,3年成活率達到80%以上。”趙忠福說。15年來,趙忠福和管護工人們累計栽種胡楊25萬株,不僅將大片黃沙地變為胡楊林,還通過國家項目支持、發展育苗產業等實現了增收致富。
沙漠中,深松機、澆灌機等農業智能裝備加速了有機牧草的生產。在圣牧有機牧場,智能裝備不僅讓奶牛吃得有機、住得舒適、身體健康、產出優質牛奶,還為雙碳目標的實現作出了貢獻。
……
綠色成就產業,產業反哺綠色。
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我市適度發展治沙產業,形成了生態光伏、肉蓯蓉、釀酒葡萄、中藥材等產業,產業治沙面積近90萬畝。隨著治沙產業日益多元化,我市在沙漠中探索出一條綠色生產鏈。
從防沙治沙、與沙抗爭到點沙成金、培育沙經濟,傳承發揚“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精神的巴彥淖爾人民,正續寫著綠色發展、科學發展、促農增收的新篇章。
改良鹽堿荒灘 喚醒“沉睡”土地
田里麥苗青翠,有風拂過,泛起綠色波浪。望著隨風搖曳的麥苗,五原縣新公中鎮村民張可義滿臉笑意。“‘滿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堿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盡撂荒’,這是本地流傳多年的順口溜。曾經寸草不生的重度鹽堿地,如今變成了米糧川。”他對記者說。
我市位于黃河“幾字彎”東北角的河套平原,黃河水奔流而下,哺育著上千萬畝良田。河套灌區因此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贏得了“塞外糧倉”的美譽。但由于氣候干旱、蒸發強烈、地勢低洼、成土母質含鹽量和地下水位較高等原因及長期不合理的耕灌制度,耕地鹽堿化現象曾較為嚴重。數據顯示,我市有652.23萬畝耕地發生不同程度鹽堿化,占全市總耕地面積的48%,占全區鹽堿化耕地面積的29%。這是一筆“沉睡”的寶貴財富,是重要的潛在耕地資源。
來自清華大學鹽堿地區生態修復與固碳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田榮榮,從2018年至今扎根我市五原縣,探索鹽堿地綜合利用。
“鹽堿地改良工程實施后,耕地質量明顯提升,土壤全鹽含量降低0.3%,保苗率提高20%以上。其中,重度鹽堿地保苗率提高40%以上,作物單產提高10%~15%,農民人均純收入提高10%以上。”田榮榮說。
然而,鹽堿地治理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初期要用幾年時間改善土壤質量和減少鹽堿度,后期則需要更多時間進行物理改良、化學改良或生物改良。
隨著科技進步,鹽堿地治理理念也在改變。“現在我們大力推廣土壤改良劑和秸稈還田。這些舉措可以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養分提升后,鹽分也進一步降低。耐鹽品種加上綠色生產配套技術,糧食生產由追求高產逐漸向追求優質轉變。”五原縣農技推廣中心推廣研究員李二珍說。
為了改良鹽堿地,我市又探索形成高標準農田+鹽堿地改良模式,建立多元籌資機制,將鹽堿地改良與高標準農田統籌規劃、一體推進,通過上膜下秸、“五位一體”等技術,因地制宜改良鹽堿地。
“向鹽堿地要食物”,這曾經是看似不可思議的“天方夜譚”。如今,鹽堿地已告別貧瘠迎來豐收,昔日的鹽堿沙荒地變身“新糧倉”。
我市依托巴彥淖爾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這一國家級創新平臺載體,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7家院校合作,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為農高區戰略顧問,共建河套灌區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應用推廣中心、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地力提升、鹽堿地改良、面源污染防治深入開展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行引黃滴灌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技術,推廣土專家自主研發的便攜式滴灌設備,建成7個節水示范園區、總面積20萬畝;
柔性引進院士專家團隊,研究集成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10余項,5萬畝試驗示范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區,鹽堿地改良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榮登“中國三農創新榜”;
2023年12月,農業農村部公示首批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名單,河套灌區入選其中的整灌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結合整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市將實施整灌域鹽堿耕地綜合利用試點60萬畝……
一幅充滿現代化氣息的農業“新豐景”正在巴彥淖爾大地上鋪展開來。
守護一湖碧水 共繪生態畫卷
4月,大地春意盎然。在烏梁素海,寬闊的湖面上波光粼粼、蘆葦搖曳,鳥鳴聲此起彼伏,藍天映襯碧水,一幅祥和的畫面。
浩浩蕩蕩的黃河流經我市烏拉特前旗后平緩下來,在“幾字彎”的頂部匯成293平方公里的烏梁素海。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也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
如今魚翔淺底、燕鷗逐浪的美好景象,讓人很難相信這里經歷了從“生態之患”到“塞外明珠”的重生。
“烏梁素海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自2018年起,我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由“單要素”生態修復向“多要素”生態修復轉變——
在流域上游烏蘭布和沙漠,大規模防沙治沙,防止沙漠繼續向東侵襲;
在湖區周邊,推進烏拉山生態修復和烏拉特草原自然修復;
在城鎮和工業園區,建污水治理廠,提高中水回用率;
在河套灌區,開展“四控兩化”,即控水、控藥、控膜、控肥、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秸稈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漸漸地,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好轉。
一面控污,一面造綠。實施造林綠化工程也是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修復的重要一環。
在距離烏梁素海100多公里的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綿軟的沙地之上種滿楊樹、旱柳、梭梭、沙棗等植物。在這里,滿眼蒼翠,鳥鳴聲聲。
“以前這里全是沙子,刮大風時人都睜不開眼。”望著眼前由2萬多畝沙地變身的林海,國營新華林場場長杜文化說起60多年來這里發生的巨變。
上游治沙、湖區治水、山區修復植被……從生態系統整體出發,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現在,烏梁素海水質總體穩定在V類、湖心斷面達到Ⅳ類,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魚類種類由“十三五”末的21種增加到29種,每年約有20萬只野生鳥類來濕地棲息繁衍,其中疣鼻天鵝數量近600只。
土生土長的曹鐵山買了一艘帆船,在這片“海”上干起旅游接待。隨著生態環境變好,烏梁素海的游客多了起來,他的收入也逐年增加。
如今,黃河“幾字彎”上,山水林田湖草沙間,和美的巴彥淖爾生態畫卷成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