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水上春耕”好時機,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復勝村內蒙古灃潤水產養殖發展有限公司搶抓“黃金時期”投放蝦苗。
投放現場筆者看到,一口口蝦塘和蝦棚整齊排列,十分壯觀。養殖戶忙著將剛剛運回來的小蝦苗運到蝦棚,組織工人分工協作,將一桶桶繡花針般細小的蝦苗緩緩投放到棚內蝦塘里。
蝦棚
“此次在棚內共投放了150萬尾蝦苗,這批蝦苗是我們根據當地養殖條件進行自主培育的。為了保證蝦類品質,蝦苗投放前期,基地已經做好了淡化池增氧、消毒、培養水質等進苗前準備工作,保證蝦苗正常生長。”公司負責人郝慶平告訴筆者。
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西小召鎮黨委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因地制宜,充分盤活村內沉淀資源,利用復勝村鹽堿灘上天然形成的“水洼地”,引進內蒙古灃潤水產養殖發展有限公司進行鹽堿化土體特色化養殖試驗示范。2023年,建成占地面積280畝、水域面積230畝的養殖試驗示范區。合作社通過采用外塘養殖和大棚養殖兩種模式,利用“鹽隨水走”的特點,將池塘及周邊的鹽堿溶入水中,讓水體中的鈣、鎂、鉀等南美白對蝦生長所需的元素被充分利用起來,不僅有效改良了鹽堿地,而且能讓養出的南美白對蝦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歡。2023年,公司產出對蝦2萬斤,收入50多萬元。今年,公司在原有基礎上,將養殖區域又擴大100畝,把“小水洼”做出了“大名堂”,以特色產業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今年放的池塘多,密度不是很高,這樣可以讓蝦長點大。目前,在外塘水溫沒起來之前,我們先進行凈水、消毒、培菌、培藻、肥水等外塘管理,等溫度起來就從小棚里一點一點往外倒。預計再有兩個半月就能吃到復勝村的大蝦了。”郝慶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