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面向國際社會進一步講好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內蒙古實踐,5月14日,《中國日報》頭版“中國式現代化的地方實踐”欄目刊發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孫紹騁專訪《Inner Mongolia ramping up green efforts》(內蒙古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加快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
《中國日報》(2024年05月14日第01版)
專訪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孫紹騁
內蒙古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加快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
孫紹騁
記者:作為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重點地區,內蒙古近些年在生態治理上采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怎樣的進展和成效?可否分享一兩個典型案例?
孫紹騁:內蒙古的生態環境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森林草原面積均居全國首位;另一方面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積約為全國的20%,擔負著國家“三北”工程六期沙化土地治理60%的任務量,在“三北”工程防沙治沙三大標志性戰役中占了“兩個半”,是我國治理荒漠化的主戰場、防御沙塵暴的主防線。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五大任務,其中之一就是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向全黨發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偉大號召。
內蒙古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關于推進“三北”工程的戰略部署,從“國之大者”的高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造封飛、喬灌草、帶網片”等舉措,累計營造林1.37億畝、種草3.36億畝、防沙治沙1.48億畝,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全區森林覆蓋率和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雙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去年我們全面打響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防沙治沙950萬畝、規模全國第一。今年計劃治理沙化土地1500萬畝以上,力爭用1—2年把任務量較少的旗縣全部治理完,到2030年如期完成9704萬畝的治沙任務。今年開春化凍后各地迅速開工,自治區省級干部分赴現場參戰督戰,鄂爾多斯市日均治沙超過1萬畝,截至5月11日全區已完成治沙604萬畝。工作中,我們將更加注重調動企業和農牧民的積極性,更加注重科技支撐和制度創新,統籌治沙與發展,著力做好提效率、降成本、優機制、育產業等工作,力求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在多年防沙治沙實踐中,我區涌現出不少典型做法,其中的“庫布其模式”和“磴口模式”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點贊”。庫布其沙漠是我國第七大沙漠,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多年來,通過推行“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企業產業化投資、社會和農牧民市場化參與、技術持續化創新、成果開放化共享”治理模式,庫布其沙漠治理率從本世紀初的4.6%提高到現在的32%,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磴口縣地處黃河“幾字彎”“彎頭”,西臨烏蘭布和沙漠。幾十年來,各級黨委、各類企業、各族干部群眾、科研機構共同參與,齊心協力,在沙漠邊緣建起了一條長308華里、寬100米的林帶。如今烏蘭布和沙漠東緣已后退30—50華里,每年向黃河輸沙量較治理之前降低94.7%。
記者:據了解,內蒙古在推動防沙治沙與新能源開發融合發展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能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相關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績?后續有什么計劃?
孫紹騁:去年底的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六個工程”,其中之一就是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這是內蒙古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的關鍵一招,能夠在融通政策、匯聚財力、擴大治沙體量、壯大綠能規模等方面收獲一舉多得的效果。
自治區已印發一體化工程推進方案,規劃到203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151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1.19億千瓦。為保障工程順利推進,我們設立了防沙治沙基金,建立了保量穩價、建管護理、違約處置、農牧民參與等制度機制,推動相關盟市成立了由新能源企業牽頭、新能源裝備制造和生態治理等企業組成的項目聯合體。目前,一體化工程涉及的8個盟市都在提速提效往前趕,相關工作穩步有序推進。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統籌好新能源項目開發與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加快“沙戈荒”地區集中式光伏項目和電網主網架項目建設,加大分散式風電和分布式光伏發電開發力度,積極探索“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立體化發展模式,努力實現增綠、增能、增收的多贏。今年,一體化工程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
記者:近期,您先后深入多個盟市參戰督導防沙治沙等工作,強調要著眼長遠,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林沙草產業,實現“綠富雙贏”。請問在這方面,內蒙古有哪些經驗?下一步的構想是什么?
孫紹騁:我體會,跳出治沙抓治沙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治理長效化。在防沙治沙的實踐中,我們一邊植樹種草,一邊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的重要要求,積極發展相關產業。近兩年,自治區圍繞發展林草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森林食品、木本糧油、沙生植物、中藥材、優質牧草等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全區林沙草產業總產值達到856億元。分布著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的阿拉善盟,堅持以生態治理帶動沙產業發展、以沙產業發展逆向拉動生態治理,已建成梭梭—肉蓯蓉、白刺—鎖陽、花棒采種3個百萬畝產業基地,吸納農牧民3萬余人,人均增收3—5萬元。赤峰市喀喇沁旗依托264萬畝林地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原生態野生林下產品采集、林產品加工和森林康養旅游產業,去年帶動8000多農牧民戶均增收6000元以上。
防沙治沙涉及方方面面,從苗木育培、材料采購、設備研發到項目施工、撫育管護等,蘊含著諸多商機,本身就是一條大有文章可做的產業鏈。我們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變攻堅戰役為發展契機,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兼用草樹種,根據不同地塊特點強化技術裝備支撐,積極培育和延長林沙草產業鏈條,聯結起更多企業和群眾,努力把防沙治沙的過程變成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在“沙海”變“綠洲”中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
記者:您多次講到,防沙治沙離不開當地農牧民的參與,要想法調動農牧民的積極性。請問在這方面內蒙古采取了哪些措施?接下來打算怎么做?
孫紹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草原法》和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條例》的相關規定,承包使用土地或已沙化土地的單位和個人,有防止土地沙化和治理沙化土地的義務。這也就是說,農牧民有承包或使用土地的權利,也有防治土地沙化的義務。圍繞調動農牧民參與防沙治沙的積極性,我們探索實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以工代賑”治沙。比如赤峰市的翁牛特旗和克什克騰旗,由村級合作社承接實施治沙項目,發動農牧民投資投工投勞,就近參與有償治沙和后期管護。目前2個旗已在15個蘇木鄉鎮的25個嘎查村實施以工代賑項目15個,累計治沙6.8萬畝,帶動3100多農牧民參與治沙,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農牧民包干治沙。比如鄂爾多斯市探索推行“以補代造”、“以獎代投”、“掏錢買活樹”等激勵機制,按照“誰投資、誰治理、誰受益”的社會化治理政策,鼓勵農牧戶以承包、租賃、入股等方式參與生態建設。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開展以來,該市累計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252萬畝,農牧民直接參與治沙超過3萬人次。三是先建后補治沙。比如阿拉善盟大力支持有意愿的農牧民主動申請并按照相關規程進行治沙,驗收通過后按照建設標準進行補貼。通過這種方式,有效彌補了營造林資金缺口,以財政“小資金”撬動社會“大造林”。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強化激勵約束機制,把招投標、禁牧休牧等制度完善好,把資金分配、獎補引導等舉措統籌好,做到獎罰分明、責權對等,引導更多農牧民參與進來,打好防沙治沙“大會戰”。
(記者:李磊 袁慧 侯黎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