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緊扣“五大任務”,以“河套灌區生態農牧業”為主題,以硬質小麥和肉羊為主導產業,在打造特色生態農牧產業集群、引領生態農牧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攻克了關鍵技術,結出了累累碩果,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科技創新
開啟智能養殖新征程
“指揮調度中心系統”負責發號施令,“飼喂機器人”沿著設定好的運行線路開展精準投喂,搭載北斗GPS的“巡檢機器人”能做到在母羊產仔1小時的關鍵時間內發出警示……日前,國內首套“智慧牧場肉羊養殖機器人系統”在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投入使用。
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在科技創新,發展方向是產業升級。2023年,依托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創新平臺,“智慧牧場肉羊養殖機器人系統”成功研發,系統整合了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構建了智能化的養殖管理體系,主要由數字信息傳輸、指揮調度中心、養殖機器人三大部分組成。該系統以提升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肉羊主導產業競爭力為宗旨,服務于龍頭育種企業、中大型養殖企業及規模化的家庭牧場,其核心使命是通過高科技手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養殖的智能化、自動化程度,提升生產效率,擴大飼養規模,保障肉羊產品質量的穩定,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持續改善動物福利。
“巡檢機器人是很厲害的!”當工作人員和它相遇后,機器人就會發出這樣既萌又有挑戰性的語言來提醒你避讓,而當它遇到前方是障礙物時,也會主動減速避讓繞行。
在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富川現代肉羊產業化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區,記者看到巡檢機器人身上攝像頭、傳感器全副武裝,在養殖場各圈舍間有條不紊地巡邏著,機身前后4只高清攝像頭“眼睛”360度環視,不放過牧場任何一個角落,像為牧場保駕護航的“警衛員”。按照項目現場的地勢情況,研究人員還分別設計了輪式巡檢機器人和履帶巡檢機器人兩種。
走進示范園區的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通過“散裝進出料控制系統”可以精準調度基地不同羊群的飼喂,這里稱得上是肉羊的“中央廚房”。調度中心通過指令指揮飼喂機器人沿著設定好的運行線路開展投料工作。什么時候吃、飼料怎么配比?這套飼喂系統都能解決。不僅如此,系統還能根據羊的不同情況進行喂養調整和精準配比,同時采取不同的喂養方式,像母羊、小羊、育肥羊還有懷孕母羊,可以精確到每一只羊一天吃多少、一頓吃多少?
據了解,在富川基地兩棟羊舍,通過一臺飼喂機器人、一臺清掃機器人飼喂和清掃,預計可減少人工 15人,減少生產管理成本150萬元,機器人精準飼喂可減少10%的飼草料浪費。目前,該系統共獲得專利技術20多項。下一步,通過研究設計,力爭讓我市千只以上的小規模養殖戶以及普通的牧戶都能用得起、用得上。將來系統成熟后,也可以推廣應用到我市奶(肉)牛牧場、種植農場、設施大棚種植等領域,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良種繁育
激活肉羊產業鏈創新潛力
在內蒙古富川現代肉羊產業化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區,寬敞明亮的羊舍里,一只只小羊羔活蹦亂跳,自動投料車緩緩駛過,散發著清香的草料從投料車兩側撒到食槽里,羊兒們立即一字排開吃起食來……
這兩天,內蒙古富川現代肉羊產業化循環經濟科技示范園區正在進行優質種公羊發放,來自我市的肉羊養殖戶經過前期申請審核、現場抽簽等方式,歡歡喜喜地領到了種公羊。臨河區烏蘭圖克鎮隆強村村民雷有倉高興地說:“這個羊的品種好,同樣的周期,這種肉羊比寒羊重7斤~8斤,一只羊羔能多收入150塊錢。我養了近80只羊,一年能多收入20000塊錢。”
“臀大、背寬、腰粗、尾巴短、腿短,是華蒙肉羊顯著的外形特點。這是我們歷時十幾年培育出的品種,不僅生長發育快、繁殖力強、飼料利用率高、肉用性能突出,而且適應性非常強,抗病能力也強。”內蒙古富川養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懷森向記者介紹道。
據了解,目前,我市華蒙肉羊群體規模達2.18萬只。“這個品種的育成為巴彥淖爾地區提供了一個優質的多羔品種。經過一段時間的提質復壯后,可以逐步取代現有的一些肉羊品種,進一步提高肉羊養殖的經濟效益,對于推動巴彥淖爾肉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王文義說。
華蒙肉羊是由內蒙古富川養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農科院、內蒙古大學、內蒙古農科院、市農科所等多家科研單位共同培育的華蒙肉羊新品種,該羊品種具有體格大、繁殖力高、肉用性能突出、適應性強等優點。近日,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鑒定通過,由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頒發了新品種證書。王文義說:“通過優良品種的帶動,可以把巴彥淖爾打造成商品羊的集散地和種羊的繁育生產基地,為全區乃至全國肉羊產業提供優良的種羊。”
良種繁育是我市肉羊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下一步,我市將把華蒙肉羊作為地區主推肉羊品種,加快構建“企業核心育種場+標準化擴繁戶+規模化生產群”的育繁推體系,推動華蒙肉羊快速成為新一代地區主導品種,還將制定華蒙肉羊飼養、繁育生產、屠宰加工等相關標準,推動新品種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促進我市肉羊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種業振興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內蒙古科河種業有限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采用單倍體育種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技術,先后研發出“科河699”“科河799”等優良玉米新品種。2023年,在中國種子協會舉辦的尋找高產玉米活動中,“科河699”畝產為1380.13公斤,獲得全國第一的好成績。創新永無止境。在取得高產穩產的成績后,科河種業又利用基因編輯技術,研發出具有耐旱特性的新品種,實現既高產又抗旱的目標。
近年來, 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以“河套灌區生態農牧業”為建設主題,聚焦“農、高、科”三要素,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提升示范效能,努力在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中樹立新標桿,讓中國碗里盛更多的河套糧、河套肉、河套果蔬。以硬質小麥、肉羊為主導產業,2021年以來,聚焦種業振興、農畜產品精深加工、水資源高效利用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重點領域,累計組織實施了54項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為農牧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作為國家級科創平臺,近年來充分發揮集聚創新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支撐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等支撐作用,有效助推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2023年,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總產值達到149.13億元。今年,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將緊扣內蒙古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要求,以爭創全國一流農高區為目標,繼續厚植“農、高、科”三要素,著力抓好科技“突圍”工程,扎實開展“科技賦能、人才引育、產業增值”三大攻堅行動,持續推動農高區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蓄勢添能。今年,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總產值預計能達到184.2億元,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家以上,農牧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