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是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
近年來,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切實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讓文物活起來,有效發揮了文物資源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作用。
主題活動煥發新機
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期間,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開展了“穿越千年 只為與你相見”主題情景劇表演、文物修復展示、非遺傳統手工藝活動體驗集市等系列活動,充分展示了河套地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韻味,讓歷史文化更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讓莊嚴肅穆的博物館成為大眾了解歷史、走進歷史的休閑空間。
2023年暑期期間,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舉辦了第十一屆“童心禮贊二十大 攜手筑夢新時代——小小講解員”活動訓練營,讓更多青少年學生走進博物館,了解歷史文化,增長文博知識,講好河套文化歷史故事,進一步培養了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了他們熱愛家鄉、保護文物的熱情。
陳列展覽精彩紛呈
2023年,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不斷提升改善展廳基礎陳列環境,豐富展覽陳列內容及形式,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文化體驗。聯合中國文物報社、生肖文化傳播聯盟等50多家文博機構共同策劃,以狡兔為題材組織舉辦了大展宏“兔”2023癸卯(兔年)新春生肖文物圖片聯展;完成了2023年第二十屆河套文化藝術節暨首屆河套豐收旅游季活動“不潮不淖——巴彥淖爾市文創市集”的策劃展示,策劃推出《愛我中華》主題展覽,推動傳統文化和相關產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融合發展,讓傳統文化迸發新活力。同時,聚焦展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交融,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更好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社教活動百花齊放
2023年,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舉辦社教活動80余場,參與人數達8000多人次,博物院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教育功能不斷強化。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讓傳統文化動起來。陸續舉辦了“‘錢’兔似錦展新年”“巧手繪紙傘 清明寄相思”“‘粽’于來了”等活動,全面展現了地方節日文化。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六一”兒童節、國慶節等節假日期間,開展了“致敬‘她力量’情暖‘巾幗心’”“六一遇見最美華服”“慶祖國華誕 享文化盛宴”等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使廣大市民特別是青少年深入了解了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時代內涵,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還將社科普及周活動與文物和文化遺產“七進”活動有機結合,積極開展社科普及周、歷史上的今天、二十四節氣系列活動等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社教活動,更好地傳播普及歷史文化知識,凸顯地方文化特色。
基層文物工作做細做實
2023年,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扎實做好文物工作,承辦了2023年度巴彥淖爾市基層文博業務能力提升培訓班,為全市文物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舉辦了“文物近在咫尺”活動,組織文物工作者們走進巍峨陰山,深入一線,了解野外文物保護面臨的實際困難與問題,為巴彥淖爾文物保護事業增添內驅動力;完成了館藏文物的摸底調查,逐步規范館藏文物檔案,更新制作了35件單獨文物緩震囊匣和4件大尺寸文物航空轉運箱;由自治區文博專家對博物院篩選的文物進行定級,共認定出珍貴文物68件套;建設館藏文物管理系統,推動建立館藏文物資料數據庫,使文物保護更科學化、精準化;配合市文物局開展全市不可移動文物巡查,切實加強我市文物安全工作,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推進文物工作高質量發展。
惠民工作持續發力
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惠民活動,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基層群眾。
2023年,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面向社會開展了3場文物公益鑒定咨詢文化惠民活動,共鑒定藏品28件;推出暑期惠民活動,通過延遲閉館、安排公益講解等多項措施,進一步滿足公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升級;組織文化志愿者分別走進臨河區新華辦事處賽亨社區、雙河鎮、九小等地開展文物和文化遺產“七進”活動,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
下一步,內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將繼續聚焦深化文物保護、活化利用,舉辦豐富多彩的展覽,讓越來越多的人親近文物、親近文明,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目標任務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