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巴彥淖爾這一年 | 質優量足 現代高效農業闊步向前
          發布時間:2024-05-30 09:06:06 記者:楊青/文 齊鴻雁/圖 編輯:雷麗娜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微風中,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萬畝硬質小麥示范園區里麥浪滾滾,由于氣候適宜,田間管理到位,小麥長勢喜人,為豐產豐收打下了堅實基礎。

            轟鳴聲中,一臺農業無人機在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升空,沿設定路線巡查禾苗長勢。在園區4000多畝核心區里,各類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不斷升級,經集中試點示范進而復制推廣。

            悠揚的馬頭琴聲中,五原黃柿子隨烏蘭牧騎隊員閃現重慶街頭,俘獲當地市民的味蕾。這個夏天,五原黃柿子火爆出圈,鮮果的售價由去年的每斤5元提升至每斤12元。

            ……

            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之一。我市地處北緯40度農作物種植黃金帶,擁有1000多萬畝耕地,被譽為“塞外糧倉”“草原上的菜籃子”。一年來,我市牢記殷殷囑托,堅決扛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用心守護河套灌區千年基業,讓“中國碗”里盛放更多的河套糧、河套肉、河套果蔬。2023年,我市糧食、肉類、牛奶產量分別達到58.89億斤、51.04萬噸、134.95萬噸,小麥、向日葵單產創全區歷史新高,“中國羊都”“中國沙漠有機奶基地”花落我市。

          0530001_003_01_s.jpg

          高標準農田


          良田+良技

          筑牢“河套糧倉”堅實根基


            農田穩、糧食安,糧食穩、人心定。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油生產基地,我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視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號工程”。2023年3月28日,河套灌區正式成為國家首批整灌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全市計劃用3~5年時間實施農田基礎建設、土壤地力提升、深度節水控水、綠色農田建設、農田信息化建設、長效管護利用六大類19項工程,把1089.5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節水高效、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持續筑牢“河套糧倉”堅實根基。

            來到臨河區狼山鎮愛國村,遠遠望去,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愛國村有8700多畝耕地,其中中重度鹽堿地就占到50%以上。通過集中連片高標準整治,同步推行“上膜下秸”和“暗管排鹽”等技術,昔日的中重度鹽堿地煥發出生機。

            為盡快實現永久基本農田向高標準農田轉化,我市探索出一條富有區域特色、適合我市高標準農田發展的可推廣路徑,包含4種典型模式,即“三打破、五統一、一重新”模式、國企參與投建運營一體化模式、引黃澄清滴灌水肥一體化模式、“高標準農田建設+鹽堿地改良”模式。截至2023年底,我市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1021.19萬畝,實現“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鹽漬降、土肥沃”,畝均節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蓋率提高1.35%,糧食產能提高10%以上。

            越來越多農業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推動力。

            我市依托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這一國家級創新平臺載體,與中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任發政為農高區戰略顧問,共建河套灌區耕地質量提升技術應用推廣中心、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地力提升、鹽堿地改良、面源污染防治,深入開展研究,提供技術支撐。

            柔性引進院士專家團隊,研究集成鹽堿地改良技術模式10余項,5萬畝試驗示范項目成為全國樣板區,鹽堿地改良的市場化運作模式榮登“中國三農創新榜”。成功舉辦第一屆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中國農大巴彥淖爾研究院在我市成立。內蒙古成為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省區,將在我市實施整灌域鹽堿耕地綜合利用試點60萬畝。

            在杭錦后旗陜壩鎮的農田里,安裝了北斗導航的傳統農機搖身一變成為無人駕駛的“神器”,將一粒粒種子播撒進肥沃的土地里,讓農民輕松種地的同時又實現了農業生產節本增效。

            北斗導航、干播濕出等新技術讓農作物吃上“精細糧”,也讓田間地頭盡顯“科技范兒”。

            良田+良技,2023年我市糧食總產達到58.89億斤,喜獲“二十連豐”。

            今年,我市計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185萬畝,同步實施高效節水項目100萬畝、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項目50.2萬畝;落實糧食種植面積610萬畝;積極創建整建制玉米單產提升示范市,核心示范面積達60萬畝以上,畝均增產150公斤,“噸糧田”推廣區面積達200萬畝以上,畝均增產100公斤,實現增產5.8億斤。


          優選改良

          壯大種業“芯”力量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近日,在臨河農場七分場,市區兩級農技人員指導農民調試機器、北斗導航覆膜鋪管、播施肥料。隨著覆膜機來回作業,一行行排列有序的地膜呈現在人們眼前。我市“看禾選種”綜合平臺建設由此拉開帷幕。今年,我市“看禾選種”綜合平臺展示74個優良品種,引導優化農作物品種布局,指導農民科學選種,加快良種更新迭代。

            通過各級科研人員不斷對小麥品種進行優選改良,我市自主選育出國審品種“巴麥13號”,在產量、適應性、抗病性和加工品質及營養品質方面全面超越河套小麥傳統品種。2023年,我市推廣種植“巴麥13號”8.1萬畝,在小麥高產競賽測產活動中取得了畝產1366.92斤的好成績,創造了自治區小麥大面積示范高產紀錄。

            作為向日葵主產區,我市大力推進種業創新和振興工程,向日葵種業研發能力不斷提升。三瑞農科采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組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選育出的三瑞系列品種具有豐產性高、適應性強等特點,種植收益高于國外種子15%~20%。

            中國種子協會發布的《關于公布2023年尋找玉米高產品種測產結果的通知》中,科河種業有限公司的玉米品種科河699,以畝產1380.13公斤的實收測產產量排名第一。

            ……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2023年,我市持續開展種業振興行動,實施重點研發和成果轉化計劃,集聚科技力量聯合攻關,強化科技成果示范推廣,全力在種業振興、新品種培育等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育種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為筑牢國家糧食安全根基提供了堅實保障。同時,組織開展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和畜禽遺傳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累計收集各類農作物、野生草種等種質資源282份,采集植物標本1萬多份,黃河流域西北地區種質基因庫集存2.75萬份農作物及野生植物種質資源、2.97萬份土壤樣品;對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品種進行提純復壯,建設小麥“三圃田”604畝,包括“永良四號”“巴麥13號”“紅皮小麥”三個品種。

            今年,我市將繼續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開發、新品種培育及良種化水平提升三項工作,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計劃培育農作物新品種10個以上,建設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1個以上。


          智慧灌溉

          農田“喝飽水”又節水


            管水、用水發生的變化,也在影響農業生產方式加速改革。

            “通過手機就能啟動澆水、施肥程序,不用跑到地里開開關,而且還能自動輪灌,省事又省水。”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馬卜子村“超級農田”智慧節水示范園負責人姜永偉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起園區的新“寶貝”。該示范園運用遠程自動供水、智能配肥施肥、高效輪灌等技術,對土壤墑情實時監測和預警,形成了統一配套高效種植模式。在種植過程中,園區改變了傳統滴灌種植模式,通過縮小隴距、株距,擴大行距,讓每一滴水精準到達作物根部,變“澆地”為“澆作物”。

            發展農業要以水定產,量水而行。

            2023年,我市農業深度節水控水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發放《內蒙古河套灌區引黃灌溉用水證》2761個,實現灌區農業引黃供水直口渠全覆蓋。選定磴口縣渡口鎮大灘渠灌域作為水權交易試點,充分利用水權市場的調節作用,全面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出臺《關于加強群管水利工程管理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各旗縣區運行不規范的群管組織依法依規進行整改、撤銷、重組,成立灌溉服務專業合作社362個。進一步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制定河套灌區國管農業水價調整工作方案、農業用水價格指導意見,加快推進國管水價調整和群管用水組織協商定價,通過價格杠桿強化節水意識。加快推進農藝節水,全面推廣引黃澄清滴灌、移動式引黃直濾滴灌、機電井滴灌3種高效節水技術。投資4800萬元建設7個農業節水科技示范園區,實現節水技術應用率100%、農業生產“四控”技術全覆蓋,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優勢特色農作物灌溉技術集成體系。全市全年農業節水1.43億立方米,河套灌區獲評全國節水型示范灌區,農業節水攻堅戰改革成果被中央深改辦編發推薦。


          “畜”勢勃發

          唱響嘹亮牧歌


            肉羊產業是我市的主導產業,也是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兩大主導產業之一。為推動肉羊全產業鏈創新發展,自治區科技廳和我市自2020年起,累計投入4300萬元科技專項資金,先后組織實施了11項“科技興蒙”重點專項,支持開展區域性多羔肉羊新品系培育、肉羊精準養殖技術及配套設施設備的開發應用、肉羊精深加工等技術攻關和成果推廣,并取得了包括華蒙肉羊新品種在內的一系列創新成果。

            走進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富川養殖基地,圈舍內隨處可見“雙胞胎”“多胞胎”小羊羔歡快地奔跑。這里是華蒙肉羊的誕生地。如今,以華蒙肉羊新品種引領的肉羊全產業鏈又在這里創新崛起,為黃河流域西北地區肉羊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作為全國地級市中唯一能夠四季均衡出欄的肉羊養殖與加工基地,我市持續開展技術攻關,推進多羔肉羊品種選育提純復壯、優秀種羊推廣和種質資源創新,因地制宜確定肉羊主推品種、育種方向、養殖模式、疫病凈化模式等,強化肉羊良種繁育,提高優質種羊供給數量。我市還實施肉羊產業倍增計劃,引進培育草原鑫河、金草原、草原宏寶等龍頭企業;出臺“三羊”產業支持政策,鼓勵開展羊皮、羊毛等副產品加工技術研發,生產蛋白肽、血紅素、休閑食品等,提高就地轉化增值水平。

            截至2023年底,我市羊飼養量2298.35萬只,羊肉產量31.91萬噸,同比增加4.94%,出欄量穩居全區首位。

            此外,我市成立肉牛產業協會,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農牧業資源優勢,抓好肉牛產業發展機遇,帶動整體產業有序、理性、科學運行,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在烏蘭布和沙漠深處,22萬畝生態牧場、9700多萬棵沙生樹木綿延成一片沙漠綠洲。在中國圣牧有機奶業有限公司的有機牧場,牛兒的生活起居被安排得井然有序,每頭奶牛都有自己的專屬“身份證”,實現了真正的 “有機養殖”,有源頭可追溯。

            我市聚焦“種好草、養好牛、產好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進行全產業鏈布局,扎實推進奶業振興“倍增計劃”,現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原奶生產基地。

            品牌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標志,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引擎。我市通過實施“天賦河套”品牌工程,打出現代農牧業“先手牌”,引領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底,“天賦河套”品牌累計授權22家企業、132款產品,品牌價值突破297億元。

            今年,我市將以國家農高區建設為牽引,按照“全域農高區化、產業全鏈條化”的發展方向,培育壯大一批設施產業園區和農牧業龍頭企業,努力爭當產得好、加得好、銷得好的“三好生”。


          av大片免费看中文字幕_亚洲最新无码中文字幕久久_国产一区二乱码区在线欧洲_精品久久国产老人久久综合
        3. <track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track>

            1. <video id="7tjqz"></video><u id="7tjqz"></u>

              <acronym id="7tjqz"></acronym>
              1. <input id="7tjqz"><table id="7tjqz"></table></input>
              2. 正在播放国产乱子伦最新视频 | 亚洲v欧美v日韩ⅴ国产v | 在线永久免费看AV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 |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