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大唐邊塞詩人王昌齡游歷到雞鹿塞,激發了靈感,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出塞》,雞鹿塞這一重要軍事關隘的設置,作為“漢時關”的標志,結束了漢匈長年征戰之亂和百姓飽受的戰亂之苦,鑄就了它重要的歷史地位。
其實,雞鹿塞和“七絕之首”的《出塞》是交相輝映的,歷朝歷代的詩家都把“雞塞”作為邊塞的意向和代稱,寄托了豐富細膩的情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句。然而,《出塞》這首璀璨的唐詩至今依然熠熠生輝,而雞鹿塞卻被歷史塵封于磴口縣沙金蘇木的山口,喑啞了蕩氣回腸的往事。今天,在考古學家的考證下才又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每次來到雞鹿塞都有不一樣的感覺,今天的黑云壓城,仿佛聽到了隆隆的馬蹄聲由遠而近,咚咚的戰鼓急促地擂響。雞鹿塞,你是要給我講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嗎?
雞鹿塞經歷了兩千年的滄桑,已塵封于唐宋明清的風雨沙塵中,城的風骨還在,但卻失去了當年的風姿。
這時城門口出現了燒焦的木炭,是被燃燒的城門,工程人員告訴我們,這只是城門的頂部,至少要再往下清理2米多才能到城門的底部。
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知這場火點燃了哪段歷史?大家猜測著是被戰火焚燒還是廢棄時自燃?或者……
雖然是個謎,但雞鹿塞又向我們走進了一步。
曾經由雞鹿塞扼守的山谷流淌著清清的泉水,這里曾奔騰過嘶鳴的戰馬,這里曾走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的愛情……清澈的小溪承載不了厚重的歷史,她只是向往著大河大海,然而山前的黃河早已南移,浩淼無際的屠申澤也變幻為遼闊的大漠,小溪依然單純地向前流淌著,帶著不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