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的裝備制造產業園、落地生根的重點項目、技術先進的生產設備……放眼臨河區,處處涌動著蓬勃的朝氣。近年來,臨河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持續提升服務保障能力,讓工業“引擎”煥發出更加強勁的動能。
在三一(巴彥淖爾)風電裝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有序忙碌著,數控機床上的紅綠燈交替閃爍,一片片風電葉片從加工機器中送出,一片火熱的生產場景在眼前呈現。
三一(巴彥淖爾)風電裝備有限公司
三一巴彥淖爾零碳產業園項目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同時具備10兆瓦以上風電主機及136米長葉片生產能力的高端制造產業園區,年產風電主機500臺、葉片1800支,自主研發的86米、90米、94.5米、97米、104米、112米、131米葉型為公司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具備優異的外形結構設計、穩定的發電性能,輕量化水平行業領先。
“臨河區風電裝備產業發展勢頭很好,三一重能展現出了風電裝備制造的世界先進水平。”三峽陸上新能源總部黨委委員、總會計師曹鳳勇說。
臨河區緊緊抓住自治區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工業內蒙古”的重大機遇,把發展風電裝備制造業作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臨河區在風電裝備制造領域所具有的獨特優勢和產業基礎,力爭把臨河區打造成為產業鏈完整、產業配套齊全和輻射帶動力強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前,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及周邊已形成以三一重能、龍騰光熱、遠景科技等業界頭部企業為引領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臨河區的營商環境給予了我們企業向前發展的堅定信心和決心,我們三一零碳產業園從開工建設到全面交付實際僅用7.5個月。依托巴彥淖爾豐富的風光資源和優秀的營商環境,我們正鉚足干勁大闊步走向更高處……”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旭說。
臨河區在推進落地項目發展過程中,堅持實施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套專班機制,建立項目包聯推進臺賬,安排專人負責指導企業辦理前期手續,及時跟進協調解決在項目審批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項目工作專班嚴格落實領導干部包聯企業工作推進機制,包聯領導主動“敲門”全力解決項目在落地建設、投產達效及企業后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看到臨河區上下一系列的“鏈式營商”舉措及優質的營商環境,湖南伊索爾復合材料、中復碳芯電纜科技等一批優秀企業決定在這片沃土投資興業。
4月18日,西部銅材有限公司節能環保升級改造項目開工,項目建成后,陰極銅產量達到10萬噸每年,公司年產能將達到15萬噸,總營業收入將由近三年平均值36億元每年提高至72億元每年,銅冶煉技術、裝備水平將達到行業先進。為幫助企業做好數字化轉型工作,臨河區從政策申報到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等產業升級項目上,落實專班、實行無縫對接,全流程的“保姆”服務模式幫助企業增加“造血”功能,實現發展的提質增效。
近年來,臨河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緊跟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導向,結合自身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精心構建具有臨河特色的“7+4”現代產業體系(“7”即:推動肉羊、飼料、面粉、絨紡、籽仁、番茄脫水菜、數字畜牧等七大傳統產業鏈全面提質增效。“4”即:培育壯大生物制藥、能源基礎、裝備制造、新材料四大產業集群)。深入貫徹落實“工業振興”的戰略部署,聚力強產業、夯基礎、增動能、優環境,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壯大戰略新興產業,實現工業經濟存量盤活、增量崛起、變量突破、提質增效,跑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