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河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碧浪翻滾的麥田中,麥苗郁郁蔥蔥,長勢喜人,孕育著豐收的希望。三五結伴的鳥兒在田野上空飛翔,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2023年6月5日至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考察。來到位于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總書記走進田間,仔細察看小麥、辣椒的長勢,聽取現場農技人員匯報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他指出,示范園區要在推廣現代農業方面真正發揮作用,不斷探索,找到適宜這里的品種、技術和耕種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來,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在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總書記還叮囑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踐中形成的真知變成論文,當黨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專家。
殷殷囑托,為我市農業科研人員指明了發展方向。
閆文芝在麥田工作
小麥育種專家閆文芝團隊: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
眼下正是小麥雜交育種的關鍵期,頭戴遮陽帽的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閆文芝和團隊科研人員正在麥田中進行小麥去雄、授粉雜交工作。
“總書記在烏梁素海南岸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考察時,看了我們的‘巴麥13號’小麥品種,這個品種在去年全市小麥高產創建中,競賽田平均畝產1239斤,較‘永良4號’品種每畝增產164斤。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今年進一步加大‘巴麥13號’的示范推廣,希望通過我們的技術指導,農戶能增產增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閆文芝介紹,目前,“巴麥13號”已成功推廣到內蒙古、新疆、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并大面積示范種植,適應性良好。
為滿足內蒙古不同生態區對小麥品種的需求,內蒙古啟動了優勢特色小麥育種聯合攻關項目。作為首席專家,閆文芝牽頭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和新疆1家種子企業、內蒙古6家小麥育種團隊組建了內蒙古小麥育種聯合攻關團隊,圍繞品種選育、育種技術和品種成果轉化開展聯合攻關。
總書記作出的重要批示,讓科研人員信心滿滿,干勁十足。在大力推廣“巴麥13號”的同時,2023年“巴麥19號”和“巴麥20號”兩個新品種又通過審定。“巴麥20號”優質強筋品種在蘭州拉面品種鑒評會上被選為適合蘭州拉面的品種。
閆文芝介紹,小麥明星“巴麥13號”具有高產、廣適、高抗、優質的特性,2023年實收測產最高畝產1366.82斤,創造了內蒙古小麥畝產歷史最高紀錄。“巴麥13號”正是以閆文芝為帶頭人的河套小麥品質改良及綠色有機高端生產創新團隊自主選育而成的。
“總書記對科研人員的囑托讓我們倍感振奮,一年來,我們積極做好育種、品種示范工作,努力把科研論文‘寫’在河套大地上。去年‘巴麥13號’創造了內蒙古小麥畝產歷史最高紀錄,我們想把這個好消息向總書記報告,分享豐收的喜悅!”閆文芝動情地說。
2023年,巴彥淖爾市示范推廣“巴麥13號”17.5萬畝,平均每畝增產49.61公斤,總計增產868.17萬公斤,平均每畝增收產值158.75元,總增收產值2778.16萬元。2024年,全市計劃推廣“巴麥13號”10萬畝以上,3年內達到全市小麥種植總面積的50%,實現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整體提高河套地區小麥單產水平。
280余名科技人員到生產一線送服務
巴彥淖爾市持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市科技局選派28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奔赴鄉村、行走田間、服務基層,有力助推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區域優勢產業發展。
“現在每年種地、養殖,我都要先咨詢專家。科技特派員經常上門教技術、送服務,我們種地養殖心里有底!”農戶劉強對科技特派員制度豎起了大拇指。
2023年,巴彥淖爾市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有231人,由全市科技特派員創辦領辦的企業、協會、合作社達70多家,建設“星創天地”18家(其中國家級4家)、國家級科技特派員創業鏈1家、組建自治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家、自治區科普示范基地7家、自治區科技特派員工作站4家。科技特派員共參與實施科技項目150多個,引進新品種700多種,引進推廣新技術300多項。巴彥淖爾市“三區”人才服務41個鄉鎮、255個村,服務企業、合作社41個,輻射帶動農戶近13674戶,建立示范基地37個。
科技精準服務專家團隊有145人,提供精準服務5297次,解決包括小麥、玉米、葵花、辣椒、葫蘆、瓜菜等作物栽培技術,水肥管理、病害防治,養殖管理等。12396科技服務平臺入庫專家團隊108人,通過科技服務平臺解答農牧民在生產中遇到的各類問題427次。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農牧業生產實踐中,農牧民是主體,為充分發揮農牧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和聰明才智,加強對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等本土科技人才的培訓培養,市科技局在全市范圍內舉辦了29場現場培訓,共培訓1700余人次;線上培訓54場,培訓11萬余人次。
科技賦能 助農興農
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圍繞小麥、肉羊等優勢特色產業,聚焦高效節水、鹽堿地改良、種業振興等重點領域,開展“科技突圍”行動,先后引進任發政、張佳寶、孫其信等10余個院士專家團隊,成功搭建1院10中心科技創新平臺,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和集成示范,培育出10個農畜新品種,轉化應用20余項科技成果,逐步構建“一產業、一品種、一院士”發展格局。
巴彥淖爾市加強與中國農大、中國農科院、內蒙古農大、內蒙古農科院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通過院地校地、院企校企合作模式,建立36家科技小院,進駐10余所科研院校、30個專家團隊、300余名專家學者,與12家企業、合作社開展合作共建。
充分發揮市農科所優勢資源,與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20余家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建立了西北、東北春麥育種聯合攻關平臺、內蒙古優勢特色小麥育種聯合攻關平臺、鹽堿地國創中心巴彥淖爾試驗站等一批聯合攻關平臺;組建了國家大麥青稞、肉羊、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巴彥淖爾試驗站等一批技術創新體系;建成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測試(巴彥淖爾)分中心,為全國近1/3省份150余家單位提供向日葵、小麥、玉米等作物的DUS測試技術服務,累計測試樣品4700余個,出具測試報告1100余份,是目前全國向日葵測試量最大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