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訪
治理好烏梁素海流域,對于保障我國北方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烏梁素海治理和保護的方向是明確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
——2023年6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市烏梁素海考察時強調
夏日的烏梁素海,波光瀲滟、水鳥蹁躚、葦蕩搖曳,使人心曠神怡。從保護一個湖到保護一個流域生態系統,烏梁素海流域真正做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記者 吳昊 攝
夏日的烏梁素海,波光瀲滟、水鳥蹁躚、葦蕩搖曳,使人心曠神怡。
一年前的今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片“海”,了解我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促進生態環境恢復等情況,察看烏梁素海自然風貌和周邊生態環境。“烏梁素海治理和保護的方向是明確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護,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守護好這顆‘塞外明珠’,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山青、水秀、空氣新的美麗家園。”看生態、詢產業、問民生,總書記的拳拳為民情流淌在殷殷囑托、諄諄教誨之間。
念茲在茲,厚望如山。一年來,巴彥淖爾牢記囑托、緊扣目標、狠抓落實,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化治理的重要指示要求一項一項落到實處。
殷殷囑托記心間
總書記牽掛的那片“海”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烏梁素海保護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地球同一緯度最大濕地、“疣鼻天鵝的故鄉”、黃河“幾字彎”頂部的綠色長城……“塞外明珠”烏梁素海有無數的身份和美譽。
烏梁素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濕地,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凈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交匯區,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也是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質量的“晴雨表”。烏梁素海流域面積2.7萬平方公里,由陰山山脈、烏蘭布和沙漠、河套平原、黃河濕地、烏梁素海、烏拉特草原等共同構成,生態功能獨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要素齊全。可以說,烏梁素海流域對于阻止周邊沙漠、荒漠、戈壁相通相連,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糧食安全、邊疆安全和母親河安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曾經的烏梁素海,水草豐美、碧波蕩漾、候鳥翔集。上世紀90年代,因受入湖水量小、富營養化程度高、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等因素影響,匯集流域內的污染物越來越多,水質惡化為劣Ⅴ類,成為危及黃河流域生態安全的重大隱患。
烏梁素海的問題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自2018年起,我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由單純的“治湖泊”向系統的“治流域”轉變,由“單要素”生態修復向“多要素”生態修復轉變。
在流域上游烏蘭布和沙漠,大規模防沙治沙,防止沙漠繼續向東侵襲;在湖區周邊,推進烏拉山生態修復和烏拉特草原自然修復;在城鎮和工業園區,建污水治理廠,以提高中水回用率;在河套灌區,開展“四控兩化”,即控水、控藥、控膜、控肥、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秸稈資源化利用,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根據2023年開展的《“十四五”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規劃》中期評估結果顯示,烏梁素海入湖污染物總量下降了15.23%。2023年,烏梁素海湖心斷面水質已實現規劃確定的Ⅳ類水目標,烏梁素海生物多樣性持續向好,魚類、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都在逐年增加。
生態治理顯成效
“塞外明珠”重煥光彩
疣鼻天鵝悠閑游弋 巴彥淖爾日報簽約攝影師 呂維平 攝
烏梁素海海區管理大隊隊長劉文斌在烏梁素海岸邊長大,見證了烏梁素海的變遷。“如今,越來越多的鳥類變成了烏梁素海的留鳥,多好!”望著葦叢里、藍天上劃過的一道道優美的身影,劉文斌話語間滿是感慨。
從保護一個湖到保護一個生態系統,烏梁素海綜合治理深刻踐行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說:“多年來,烏梁素海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從‘治湖泊’向‘治流域’轉變、由‘單要素’生態修復向‘多要素’生態修復轉變,構建起了點源、面源、內源治理齊發力,湖里、岸上、流域統籌治理,生產、生活、生態一起抓的綜合治理新格局。巴彥淖爾編制了《‘十四五’烏梁素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規劃》,從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三個方面組織實施13個項目,建設期為2021年—2025年,總投資35.89億元;截至5月末,規劃的13個項目已完工7項,完成投資33.07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92.15%。”
據包巍介紹,一年來,巴彥淖爾加大力度推進多項重點工作。一是加大了生態調控的力度,從2023年到今年上半年,累計在烏梁素海投放了近150萬斤的魚類,用魚控制水草和藻類數量。二是重點加大了對于烏梁素海內源污染的科學研究力度,為烏梁素海治理保護提供了數據和科技支撐。三是加大了對于烏梁素海保護的宣傳力度,從法律法規到治理措施都進行了全方面的宣傳。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詳于下。為從根本上保護和修復烏梁素海生態,巴彥淖爾改變“就山治山、就水治水”的傳統做法,堅持“湖內的問題、功夫下在湖外”,統籌實施一體化、綜合化修復治理。
點源治理方面,以“提質增效、循環利用”為主線,充分發揮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效能,因地制宜開展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提高農村污水處理能力,提高中水回用率,減少污染物入湖量。
面源治理方面,采取“源頭減量控制、過程節水減排、末端生態凈化”的技術路線,通過深入推進“四控兩化”行動,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深度節水等措施,提高農業清潔生產水平。
內源治理方面,實施蘆葦收割、黃苔預防、生態調控、漁民上岸等措施,增強烏梁素海生態自我修復能力,逐步恢復烏梁素海生物多樣性,完善生態功能。
在烏梁素海東邊的烏拉山區域,通過削坡回填、覆土綠化等措施,歷史遺留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治理,水源得到涵養,修復后的烏拉山南北麓連綿平緩,蒼翠重現。
在烏梁素海東岸的荒漠草原生態修復區域,草原分區施策進行封育、灌溉,曾經過度放牧的退化草原得到休養生息。
在烏拉山南北麓的林業生態修復區域,當地因地制宜、科學綠化,通過種植山桃、酸棗等樹種,飛播花棒、楊柴等灌木,播撒沙蒿等草籽,織就了一張生態防護網,增強了水土保持功能。
在西邊的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工程通過在沙漠中植綠固定沙丘、建立鎖邊林等措施,徹底阻斷了沙漠入侵黃河通道。
從保護一個湖到保護一個流域生態系統,烏梁素海流域真正做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漁民上岸有奔頭
唱響產業融合致富歌
“烏梁素海的蘆葦,一眼望不到邊……”流行于內蒙古中西部的這首民歌,真實記錄了烏梁素海蘆葦的茂盛。然而,蘆葦的再利用,一直以來都是本地亟需破解的難題。市生態環境局烏拉特前旗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烏梁素海的蘆葦屬一年生植物,大面積的蘆葦如果未經及時處理收割,就會腐爛在湖里,還會加劇水體富營養化,影響烏梁素海乃至黃河水質的穩定。
近年來,隨著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治理的深入,烏拉特前旗對蘆葦的利用逐步多樣化。
“蘆葦稈破碎后,可制作蘆耳菌棒,而廢棄菌棒通過破皮發酵,還能制成有機肥,這樣不僅實現了蘆耳產業全鏈條一體化發展目標,還能讓生態實現良性循環。”說起蘆葦資源化利用的好處,烏拉特前旗先鋒鎮蘇木圖村黨支部書記潘小忠講得頭頭是道。如今,烏梁素海的蘆耳產業以湖區豐富的蘆葦為原料,既可以有效緩解蘆葦腐化污染,又能保證蘆葦來年正常生長,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有效降低湖區治理成本,以產業收益破解生態治理投入難題,讓昔日的“燙手山芋”變成今日的“香餑餑”。
2023年10月2日,烏拉特前旗蘆葦刨花板首板下線,填補了自治區膠合板無醛行業的空白,讓烏梁素海蘆葦全部實現了資源化利用。據悉,總投資2.6億元、年產20萬立方米的蘆葦刨花板生產項目以烏梁素海湖區豐富的蘆葦為原料,項目達標投產后,每年可消耗烏梁素海的蘆葦8萬余噸,同時周邊500公里內的蘆葦也可全部消耗掉,進一步實現烏梁素海區域蘆葦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在有效緩解蘆葦稈和蘆葦花腐化后對湖區形成污染的同時,也保證了第二年蘆葦的正常生長,充分發揮了蘆葦作為“凈化器”“擋風墻”的作用。2023年11月5日,首批以蘆葦為原料的無醛蘆芯板裝車,發往新疆、遼寧、山東等地。該項目負責人張丙坤說:“項目投產后,每年可替代30萬~50萬立方米的森林采伐量,減少3000噸煤炭使用量,直接帶動150人、輻射帶動200多人就業,預計年產值可達到5億元。”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保護烏梁素海,巴彥淖爾積極推行漁民上岸工作。“一年來我們烏梁素海變化很大,總書記的關心和烏梁素海生態環境的好轉,為烏梁素海帶來了大量的游客,我們也從原來的靠海吃海變成現在的靠海護海。”隨著烏梁素海周邊產業的發展,土生土長的安峰走下了漁船、開上了游船,放下了打漁網、端起了“旅游飯”,實現了從漁民到產業工人的轉變。
另外,總書記的關心和烏梁素海生態環境的好轉,也為烏梁素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打卡”。景區游輪項目管理者侯海兵介紹,去年烏梁素海景區游客接待量已經突破了40萬人次,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江西、甘肅等地,甚至海外的游客紛至沓來,“塞外明珠”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2023年,烏梁素海景區接待游客41.24萬人次,實現旅游直接收入3822.57萬元,同比分別增長806.37%和780.78%。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前三天,烏梁素海景區已接待游客2.2萬人次。
“漁民上岸、旅游產業發展,都是產業生態化的具體體現。有了這些收入,我們可以將其投入到烏梁素海綜合治理中,這樣可以有效解決烏梁素海流域保護和治理的造血功能問題,形成保護治理和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包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