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訪
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林場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繼續做好。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踐中形成的真知變成論文,當黨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專家。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考察時強調
六月初的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綠意盎然。順著林間小路向前,身側蒼翠樹木在沙地里挺拔生長,綠樹紅花讓人身心放松。 本報記者 胡東育 攝
六月的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滿眼蒼翠,樟子松、云杉、沙棗、新疆楊等樹木屹立在金黃的沙丘上,挺拔而堅韌。微風吹過,嘩嘩作響的樹木,讓人仿佛置身于濤聲陣陣的海邊。林場旁綠樹成蔭的鄉間小路,曾經的沙地經過治理,已經成為耕地和林地。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華林場,聽取內蒙古“三北”工程建設和林場治沙造林情況介紹,并實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在這里,總書記強調,“三北地區生態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持續抓好這項工作,對得起我們的祖先和后代。林場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繼續做好。科研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實踐中形成的真知變成論文,當黨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專家。”
一年來,林場的干部職工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大力弘揚“三北精神”,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中展現新作為。
牢記使命 走穩高質量發展趕考路
“總書記的到來讓林場干部職工倍感振奮,總書記的一句句勉勵鼓舞人心,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戰勝黃沙的決心和信心。”盡管已經過去了一年,但每每回想起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情形,國營新華林場場長杜文化依然格外激動,“今年總書記發表新年賀詞時,背后的書架上就放著他在林場考察時的一張照片,這說明總書記心里始終惦記著我們。”
1960年,臨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建場,土地面積5.2萬畝。曾經,林場周邊沙化嚴重,風沙嚴重影響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從那時起,一代代林場職工經過60多年的接續奮斗,累計造林3.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5%,沙地面積由20世紀60年代的2.15萬畝縮小至2023年的0.5萬畝。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了80多種野生動物和10余種魚類在這里“安家”。
“今年,我們吹響了‘殲滅’林場剩余沙地的號角,林場僅剩的0.5萬畝沙丘已經全部治理完畢。”順著林間新修建的人行步道行進,呼吸著新鮮空氣,享受著樹木投下的陰涼,杜文化向記者講起了一年來林場發生的點滴變化。
一年來,國營新華林場聚焦聚力完成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著力打造集黨的建設和生態建設為一體的現代化國有林場。一年間,全國各地黨員干部到這里開展觀摩學習和主題黨日活動;今年4月,市、區兩級3000余名黨員干部來到新勝分場開展春季義務植樹活動,共栽植樹木550畝,栽植苗木1.68萬株。新華林場成為一個生動的黨員教育實踐基地。
一年來,林場不斷深化“林長+”協作機制,拓展林長職能,打造“林長+”特色典型,以林草資源保護為重點方向,與臨河區人民檢察院聯合掛牌成立林草保護聯系點,進一步推動“林長+檢察長”協同工作機制,全面提升林草濕資源保護發展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與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巴彥淖爾市森林消防中隊掛牌成立森林消防站,開展消防培訓和實戰演練,極大提升了自防自救能力,打造全市乃至全區的“林長+”聯系點精品樣板,形成示范效應、強化帶動作用。
一年來,林場積極對接社會資本參與防沙治沙工作,與大眾汽車集團聯合開展“綠帶行動”,在隆強作業區、民樂作業區計劃完成人工造林 6358 畝、260萬株。
一年來,林場的生態文明建設范例示范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作為臨河區唯一的林場,國營新華林場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在弘揚“三北精神”、推進高水平生態建設上再建功立業,努力探索更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路徑,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隨著零星沙丘被全部殲滅,下一步,我們的工作重心會向補栽補植、林木管護傾斜,力爭到2026年使林場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把祖國北疆這道綠色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望著不斷向遠方延伸的綠色,杜文化充滿信心地說。
科技賦能 助力防沙治沙拓新路
國營新華林場作為基層林場,所面臨的技術難題特別多,如何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在這里尤為重要。
2023年6月8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沙漠林業實驗中心與國營新華林場簽訂了“共同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推進三北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沙林中心研究員劉芳來到林場掛職科技副場長。一年來,劉芳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加持下的新華林場,各方面條件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根據協議,沙林中心將為國營新華林場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時段、全領域的科技支撐服務。這一年,我們成立了專家工作站,先后有國家林草局揭榜掛帥等4項科研項目在新華林場開展。”劉芳告訴記者,協議簽訂之初,沙林中心就組織科技人員對林場的生態本底資料進行了清查整理,查清了林場資源現狀。同時,啟動了中國林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應急專項“新華林場生態功能評估、服務價值核算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項目,通過科學核算林場防風固沙、土壤養分保持、水源涵養、固碳釋氧等方面的生態服務價值,探索新華林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實現路徑,識別生態產品價值化的關鍵環節和障礙因素,提出了促進其生態產品價值化的對策建議。
當前,沙林中心已協助林場編制了《國營新華林場建設國家級防沙治沙示范林場實施方案》,全面規劃了2023—2030年13項建設項目(“烏蘭圖克沙漠公園”“沙旱生種質資源庫”“抗逆喬灌草良種種苗示范”等),將林場22個作業區規劃為防沙治沙宣教基地、生態公益林保護區、沙漠公園、綜合治理示范區、沙產業高質量發展區、鹽堿地治理示范區、種質創新利用區7個功能區,并通過項目建設打造“三北宣教基地”“特色種苗繁育基地”等六大基地。沙林中心將重點協助林場完成防沙治沙宣教基地建設,建成“三北”精神展覽館及綜合研學實訓基地。同時,結合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建設,在沙地綜合治理、鹽堿地造林樹種選擇、鹽堿地發展經濟林、防護林種質創新與利用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持,推進功能區建設。
一年來,國營新華林場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的科技支撐下,不斷提升科研服務效能。
掛牌成立河套地區鹽堿地林草植被構建和生態修復博士科研工作站,開展20多種耐鹽堿喬灌草種的篩選實驗,已在試驗田種植15個品種2400多株。
與東源朗森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新勝分場開展生物菌肥改良土壤試驗,計劃改良5000畝。選取鹽堿化程度輕、中、重度實施鹽堿地改良試驗,試驗成功后進行推廣,并在改良土地上種植經濟林,已初步改良760畝鹽堿地,種植550畝文冠果和新疆楊,目前苗木成活率在70%。
充實10名專業知識豐富、能力素質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并任命為攻堅小組組長,加大對經濟林種植、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建設、科研項目實施等方面的攻堅力度。
在林木栽植、補植補造、壓沙等過程中加大先進機械裝備的使用力度,進一步縮減人工成本,提高治沙效率。
……
用久久為功,換生生不息。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國家生態建設工程,加大沙地與鹽堿地治理的綜合利用力度。通過治沙與致富相結合,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以發展梭梭接種肉蓯蓉等產業化治沙或光伏+林草+種養業創新治理模式,提高光熱水土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在造林過程中將更加注重造林樹種的選擇利用,減少片林等高耗水林地占比,發展滴灌、微根灌等技術,堅持以水定綠,發展節水型林業,推進治理進程,鞏固治沙成果。依托科研院所(中心)、大學的科技支撐,集成應用先進的防沙治沙技術與成果,努力將林場建設為全國防沙治沙的示范樣板。”劉芳說。
久久為功 激揚接續奮斗精氣神
國營新華林場的3.9萬畝人工綠海,源自三代人的接力奮斗。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林場生態環境極其惡劣,沙塵暴、干熱風、冰雹、暴雨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如今,走進國營新華林場,干凈整潔的人工步道兩旁樹木蔥郁、枝葉婆娑,每隔幾步就有沙生植物的科普立牌,漫步其中,宛如進入了一座生態公園。
“20世紀60年代,林場的工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住著四處漏風的帆布帳篷,吃著清湯寡水的飯,拿著簡單的植樹工具,雖然大家熱情高漲,奈何氣候實在惡劣,辛辛苦苦栽種的樹苗,刮一場風,就不見了蹤影。”說起當年種樹的事,80歲的林場第一代職工賈克明記憶猶新。
走進賈克明老人在林場的家,房前屋后綠樹環繞,花草繁盛。老人的兒子賈玉林告訴記者,這些樹木都是父親退休后栽植的,與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早已把這些樹木當成了最好的朋友。
今年58歲的賈玉林就出生在林場,孩童時代就經常跟隨父親去沙漠里種樹,耳濡目染之下,他慢慢接過了父親手里的鐵鍬和水桶,成為了林場的第二代職工。“第一代林場人從零開始,讓林場在荒漠中扎了根,我們第二代人又逐漸完善各類基礎設施,擴大綠化面積。如今,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新一代林場人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我們林場一定會越來越好。”賈玉林說。
如今,賈家的第三代賈培,也加入了林場的大家庭,對于林場的變化,他有著最直觀的感受:“新一代不能躺在老一輩的功勞簿上,要繼續創造新的歷史。今年,林場開始發展林下經濟,民樂片區里嫁接起了肉蓯蓉,新勝分場的鹽堿地改良項目區里栽滿了文冠果樹。三年后,這些經濟林帶來的紅利,林場職工都可享受到。”
從植綠、守綠到富綠,如果說第一代林場人是用鐵腳板在荒漠中踏出一條培育保護路,第二代林場人是用不懈拼勁蝶變出一條改革發展路,那么以賈培為代表的第三代林場人則是用科技賦能走出一條生態富民之路。如今,“把這片林子管好、保護好,不辜負總書記對我們的期望”早已成為每一位林場人共同的心聲。
60年,樹木更樹人。三代林場人經過60年的堅守,讓國營新華林場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林場周邊的農田實現了穩產、高產,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態環境越發優美。杜文化告訴記者,前不久,他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一封信,匯報了一年來林場發生的變化及取得的工作成效,并表達了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固的決心。
殷殷囑托,轉化為弘揚精神加油干的生動實踐;切切期待,凝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千鈞之力。國營新華林場將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與厚望,保持牢記使命的堅強定力,砥礪艱苦創業的意志品格,咬住綠色發展的戰略目標,為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力量。